"兄从南山来":兄长从南山来,
"梦我南山下":在南山下与我梦中相见。
"探怀出诗卷":他从怀中取出诗卷,
"卷卷盈君把":一卷卷满握在手中。
"诗词古人似":诗的风格像古人之作,
"弟则吾弟也":而诗中提及的弟弟正是我。
"相与千里隔":你我相隔千里,
"安得千里马":怎能有千里马。
"携手上南山":携手登上南山,
"不知今乃夜":竟不知此刻已是夜晚。
"晨鸡隔墙唱":清晨的鸡在墙那边啼叫,
"攲枕窗月亚":我斜靠在枕上,窗上的月亮已西斜。
# 攲:一作欹。
"百语记一词":梦中的许多话语只记得一句,
"秋菊悲蛩吒":是关于秋菊和蟋蟀悲鸣的内容。
"此语鲍谢流":这话有鲍照、谢灵运的风格,
"平日我不暇":平日我可写不出来。
"我本无此诗":我本没有写过这样的诗,
"嗟此谁所借":可叹这是从谁那里借来的呢。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分段赏析
“兄从南山来,梦我南山下”,开篇以梦境起笔,兄长自南山入梦,于南山下与“我”相会。此景虚幻缥缈,却又真切动人,瞬间将读者拉入一个超脱现实的情境,为全诗奠定了思念与相聚的情感基调,引发对兄弟情谊的遐想。“探怀出诗卷,卷卷盈君把”,兄长从怀中掏出诗卷,且诗卷满满盈握。这一细节生动展现了兄长对诗作的珍视,也暗示出兄弟间在文学上的交流与共鸣,诗卷成为连接彼此情感的纽带,体现出兄弟间志趣相投。“诗词古人似,弟则吾弟也”,称赞兄长诗词有古人之风,而“弟则吾弟也”一句,质朴中饱含深情,强调了兄弟间血脉相连、独一无二的亲密关系,既是对兄长才华的赞美,也是对兄弟情谊的珍视与肯定。“相与千里隔,安得千里马”,笔锋一转,点明现实中兄弟相隔千里的无奈。“安得千里马”以一种急切的语气,表达出渴望相聚的强烈愿望,千里之遥成为兄弟情谊的阻碍,更凸显出相聚之难与思念之深。“携手上南山,不知今乃夜”,在梦中,兄弟携手同上南山,沉浸在相聚的欢乐中,竟不知已至夜晚。这一场景描绘出兄弟间相处时的惬意与忘我,时光在欢乐中悄然流逝,进一步体现出兄弟情谊的深厚与真挚。“晨鸡隔墙唱,攲枕窗月亚”,晨鸡的啼鸣声从墙外传来,打破了梦境的宁静,而窗外斜挂的月亮,暗示着梦醒时分。这两句以声衬静,通过晨鸡和窗月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惆怅的氛围,暗示着美好梦境的结束。“百语记一词,秋菊悲蛩吒”,梦中兄弟间百般话语,只记住一词“秋菊悲蛩”。“秋菊”象征着高洁与坚韧,“悲蛩”则增添了几分哀愁,此词既体现了兄弟间交流的深刻,也透露出一种对时光流逝、命运无常的感慨。“此语鲍谢流,平日我不暇”,认为梦中记住的这句诗有南朝诗人鲍照、谢朓之风,然而平日里自己却无暇创作出这样的佳句。这既是对梦中诗句的赞美,也流露出苏辙对自身文学创作的反思,以及对兄长才华的钦佩。“我本无此诗,嗟此谁所借”,结尾以疑问作结,苏辙感慨自己本无此诗,不知这梦中诗句是向谁借来的。这一疑问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也表达出对梦境的奇妙感受,同时暗示着兄弟间的情谊如同这梦中诗句一般,珍贵而又难以言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