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ùn
zhān
yuān
míng
yǐn
jiǔ
èr
shí
shǒu
shí
liù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jiā
jiǎn
shì
yóu
nèi
jǐng
jīng
chén
sǎo
jìn
huǒ
zǎo
xíng
dāng
chéng
qīng
chén
wěi
qún
dòng
yǒng
hán
gēng
wéi
chóng
wēi
yuè
liú
zhōng
tíng
sōng
bái
shàng
kǎn
yōu
quán
míng
gōng
cóng
měng
shì
ér
qíng

译文

在家中过着简单的生活,还诵读《内景经》。世间的浮尘即将清扫干净,火枣大概也快要炼成了。清晨把各种事务交付出去,漫长的夜晚靠着寒冷的更声度过。放下低矮的帷幕,关闭重重的房屋,微弱的月光洒落在庭院中。靠近松树,白露沾湿身上,经过坎坷之处,幽静的泉水叮咚作响。功效要从勇猛之士那里获得,不采用儿女私情的方式。

逐句剖析

"家居简余事":在家中过着简单的生活,

"犹读内景经":还诵读《内景经》。

"浮尘扫欲尽":世间的浮尘即将清扫干净,

"火枣行当成":火枣大概也快要炼成了。

"清晨委群动":清晨把各种事务交付出去,

"永夜依寒更":漫长的夜晚靠着寒冷的更声度过。

"低帷閟重屋":放下低矮的帷幕,关闭重重的房屋,

"微月流中庭":微弱的月光洒落在庭院中。

"依松白露上":靠近松树,白露沾湿身上,

"历坎幽泉鸣":经过坎坷之处,幽静的泉水叮咚作响。

"功从猛士得":功效要从勇猛之士那里获得,

"不取儿女情":不采用儿女私情的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次韵子瞻和渊明饮酒二十首(其十六)》是北宋诗人苏辙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为苏辙次韵苏轼和陶渊明饮酒诗而作。诗中描绘了诗人简单宁静的家居生活,通过读经、炼丹等场景展现其追求精神超脱的心境。“低帷閟重屋,微月流中庭”营造出清幽氛围。诗人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超凡境界的追求,语言质朴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前两句:“家居简余事,犹读内景经”,此句点明诗人家居生活简单,且仍有诵读《内景经》这一修身养性的活动,体现出诗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以日常行为展现其内心的宁静与对道的探寻。中间两句:“浮尘扫欲尽,火枣行当成”,这两句诗中“浮尘”象征尘世的纷扰,“扫欲尽”表明诗人想要摆脱世俗的决心;“火枣”在道家修行中有特殊寓意,“行将成为”说明诗人相信自己通过修行能有所成就,反映出其对超凡境界的向往和追求。中间两句:“清晨委群动,永夜依寒更”,这两句诗中“委”字将清晨的各种事务赋予一种交付出去的感觉,表现出诗人对世俗事务的超脱;“依寒更”则通过夜晚依靠更声度过,营造出一种静谧、孤寂的氛围,体现诗人长夜中的思索与修行。中间两句:“低帷閟重屋,微月流中庭”,描绘出一幅清幽的画面,放下帷幕关闭房屋,微弱月光洒在庭院,从环境角度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也为下文感悟做铺垫。后两句:“依松白露上,历坎幽泉鸣”,诗人靠近松树,白露沾身,经过坎坷处听到幽泉鸣响。“依松”“历坎”等动作展现出诗人在自然中的探索,借自然景象表达人生需经历坎坷才能有所收获的感悟。结尾两句:“功从猛士得,不取儿女情”,直接表明诗人认为功效应从勇猛坚毅之人处获得,而不采用儿女私情的方式,体现出诗人追求精神境界提升的坚定态度和超脱世俗情感的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送梁交供备知莫州》

下一篇:宋·苏辙《乘小舟出筠江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