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xuě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wēn
fēng
chuī
liú
xuě
nǎo
xīn
chūn
xìn
zhú
cán
méi
dào
huā
cóng
bàn
yún
xuán
xiāo
wēi
kuáng
xià
rén
zhú
shí
wén
luò
mái
xuān
jiǔ
wèi
shēn
shān
chuān
méng
jiě
lóu
guàn
chéng
xīn
yōng
sēng
fāng
shuì
kāi
mén
pín
cuàn
yān
zhī
suì
rěn
xiào
pín
dòng
chū
shēng
jiǔ
róng
zhèng
mài
xīn
hán
zhēng
jiù
shàn
zhú
jiǔ
xún
tián
mài
pán
cān
bǐng
ěr
pín

译文

温暖的风驱散了腊月的严寒,残留的雪却困扰着新春的到来。春信随着残梅一同到来,雪花在半夜里均匀地飘落。刚覆盖在瓦片上的薄雪很快消融,而大雪狂下时也仿佛在欺弄人。积雪压弯竹子,不时听到落雪的声响,萱草被掩埋许久难以舒展。山川被雪覆盖,朦胧一片,楼宇台观却被雪洗刷得焕然一新。僧人裹着粗布褐衣正熟睡,开门的客人却因积雪屡次皱眉。看到炊烟升起,知今年庄稼丰收,门前雪地上的脚印却笑我家贫。菜畦冻结,新韭才刚萌发,泥土融化时正有人售卖柴薪。寒水中的鱼争相游向渔网,烛火下饮酒却顾不上依次劝酒。预先为田地适宜种麦而欣喜,盘中的饼饵也因此频繁出现。

逐句剖析

"温风吹破腊":温暖的风驱散了腊月的严寒,

"留雪恼新春":残留的雪却困扰着新春的到来。

"信逐残梅到":春信随着残梅一同到来,

"花从半夜匀":雪花在半夜里均匀地飘落。

"旋消微覆瓦":刚覆盖在瓦片上的薄雪很快消融,

"狂下亦欺人":而大雪狂下时也仿佛在欺弄人。

"压竹时闻落":积雪压弯竹子,不时听到落雪的声响,

"埋萱久未伸":萱草被掩埋许久难以舒展。

"山川蒙不解":山川被雪覆盖,朦胧一片,

"楼观洗成新":楼宇台观却被雪洗刷得焕然一新。

"拥褐僧方睡":僧人裹着粗布褐衣正熟睡,

"开门客屡嚬":开门的客人却因积雪屡次皱眉。

"爨烟知岁稔":看到炊烟升起,知今年庄稼丰收,

"履迹笑吾贫":门前雪地上的脚印却笑我家贫。

"畦冻初生韭":菜畦冻结,新韭才刚萌发,

"泥融正卖薪":泥土融化时正有人售卖柴薪。

"寒鱼争就汕":寒水中的鱼争相游向渔网,

"烛酒颇无巡":烛火下饮酒却顾不上依次劝酒。

"预喜田宜麦":预先为田地适宜种麦而欣喜,

"盘餐饼饵频":盘中的饼饵也因此频繁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雪》是北宋苏辙创作的一首描绘冬春交替时节景象的诗作。诗中先以“温风破腊”“留雪恼春”点明时节转换的气候特征,继而通过残梅、落雪、覆瓦、压竹等意象,细致勾勒出雪落与消融的动态过程,以及山川楼观在雪景中的朦胧与清新。诗人还将笔触延伸至僧睡客愁、爨烟履迹、畦韭卖薪等生活场景,借炊烟知稔与履迹笑贫的对比,暗含对年景与自身境遇的感慨,又以寒鱼争游、烛酒言欢的画面,展现雪后生活的生机与暖意,最终以“预喜田宜麦”的展望收束,在描摹自然景物与生活细节中,交织着对时序更迭的观察、对民生农事的关切及个人心境的流露,语言平实而意境丰富,尽显时节转换间的物候之美与生活情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温风吹破腊,留雪恼新春”,首句以“温风”点出春的气息,腊月寒冬在暖风的吹拂下逐渐瓦解,这本该是新春顺遂而至的好兆头。然而,“留雪”却横插一杠,给新春添了些许烦恼。一个“恼”字,赋予雪以人的情绪,仿佛雪故意赖着不走,阻碍新春完全施展拳脚,巧妙地写出春与冬交替时气候的微妙变化,也隐隐透露诗人对这反复无常天气的复杂感受。“信逐残梅到,花从半夜匀”,这里的“信”可理解为春信,随着残梅而来。梅花本是报春使者,在寒冬将尽时开放,它的凋零也意味着春天更近一步,春信似乎就追随着残梅的脚步悄然抵达。“花从半夜匀”,雪花在半夜均匀地飘落,这一“匀”字,生动描绘出雪花静静洒落、悄然装点世界的画面,在静谧的夜里,雪为新春带来别样景致,也为后文对雪景的进一步描写做了铺垫。“旋消微覆瓦,狂下亦欺人”,雪下得有大有小,落在瓦片上的薄雪很快就消融了,而当雪势变大、疯狂落下时,似乎也在与人开玩笑、捉弄人。诗人用“欺人”来形容大雪,赋予雪调皮捣蛋的意味,同时也暗示雪势变化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小的雪转瞬即逝,而大雪纷飞又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从中可感受到诗人对雪复杂的情感。“压竹时闻落,埋萱久未伸”,积雪沉甸甸地压在竹子上,不时能听到积雪掉落的声音,这声响在寂静中尤为清晰,侧面烘托出雪量之大。而萱草被雪长久掩埋,难以伸展身姿,“久未伸”既描绘出萱草被雪困的可怜模样,也让读者感受到寒冬虽渐去,但积雪对植物生长的阻碍依旧存在,万物复苏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山川蒙不解,楼观洗成新”,放眼望去,山川被雪覆盖,一片朦胧,仿佛被一层轻纱笼罩,让人看不真切。雪后的楼阁台观却如同被仔细洗刷过一般,焕然一新。前半句展现出雪景的苍茫、神秘,后半句则凸显雪的清洁之力,为世间带来全新气象,在一“蒙”一“新”的对比中,呈现出雪后独特的视觉景象。“拥褐僧方睡,开门客屡嚬”,画面切换到人物。僧人裹着褐色僧袍,正安然熟睡,外界的风雪似乎丝毫打扰不到他内心的宁静。而前来拜访的客人,打开门看到这积雪的场景,却屡次皱眉。“屡嚬”生动刻画出客人因雪天行路不便、来访受阻而产生的烦恼之情,僧人的安然与客人的烦躁形成鲜明对比,也从侧面反映出雪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同影响。“爨烟知岁稔,履迹笑吾贫”,看到烟囱里冒出炊烟,便知道今年庄稼丰收,有足够的粮食可以做饭。而雪地上留下的脚印,仿佛在嘲笑自己家境贫寒。“爨烟”象征着生活的富足,“履迹”则是诗人生活的见证,一个“笑”字,幽默又略带自嘲,借雪地上的脚印,道出诗人对自身贫困境遇的感慨,在新春雪后的氛围中,更添一丝生活的无奈。“畦冻初生韭,泥融正卖薪”,菜畦还带着寒意,不过新的韭菜已经顽强地冒出头来,显示出生命的坚韧与春天的希望。泥土开始融化,此时有人正在售卖柴薪,这是人们为生活忙碌的场景。“初生韭”和“正卖薪”一静一动,描绘出雪后春回大地,人们在艰难中积极生活,新的生机与生活的烟火气相互交织。“寒鱼争就汕,烛酒颇无巡”,寒冷的水中,鱼儿争抢着游向渔人设置的渔具,似乎在寻找温暖或食物。人们围坐在一起,烛火摇曳,饮酒作乐,却顾不上依次敬酒。这两句描绘出雪后人们的娱乐场景,寒鱼的动态与人们的欢乐氛围相呼应,体现出冬日里人们难得的放松与欢聚,即便生活艰苦,也能在这雪后的时光中找到乐趣。“预喜田宜麦,盘餐饼饵频”,诗人预先为田地适宜种植麦子而感到欣喜,因为这意味着未来会有好收成,盘中的饼饵也会因此更加频繁地出现。这表达了诗人对农事的关心,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在雪后的新春,诗人从自然景象中看到了希望,对来年充满信心,以乐观的心态展望未来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 二乐榭》

下一篇:宋·苏辙《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伤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