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zhāi
zhú
sān
jué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yōu
shì
shǎo
chén
yuán
xiāng
kàn
xián
xíng
dào
nán
chuāng
xiū
zhú
xià
huǎng
rán
jiàn
jiù
shān

译文

幽静地居住在一间屋子里,很少有世俗的应酬往来,与妻子儿女相对而视,神情自然闲适。走到南窗外面的修长竹林下,恍惚间,就像看到了过去溪水和山峦。

逐句剖析

"幽居一室少尘缘":幽静地居住在一间屋子里,很少有世俗的应酬往来,

"妻子相看意自闲":与妻子儿女相对而视,神情自然闲适。

"行到南窗修竹下":走到南窗外面的修长竹林下,

"恍然如见旧溪山":恍惚间,就像看到了过去溪水和山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斋竹三绝(其一)》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开篇点明诗人身处僻静居所、远离世俗纷扰的生活境况;次句以与家人相对的日常场景,传递出内心的闲适安然。后两句写诗人在南窗修竹旁触景生情,往昔熟悉的溪山景象蓦然浮现。全诗以平实的笔触,既展现了幽居生活的淡泊宁静,又借修竹触发的联想,流露对旧时景物的怀念之情,完整呈现出诗人在平淡生活中的心境与感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南斋竹三绝(其一)》作于1109年,是苏辙晚年隐居河南许昌时。经政治生涯起伏后,他择幽居生活,诗作体现其晚年心境及对自然的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感怀诗。全诗以平实的笔触,既展现了幽居生活的淡泊宁静,又借修竹触发的联想,流露对旧时景物的怀念之情,完整呈现出诗人在平淡生活中的心境与感怀。

2. 写作手法

触景生情:“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两句通过南窗竹景的描写,引发对故地溪山的回忆,体现了作者触景生情的艺术手法。眼前的修竹让诗人仿佛看到了曾经熟悉的溪山,正是眼前之景触动了内心的记忆,让简单的场景有了情感的延伸。白描:“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两句运用白描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作者与家人远离尘嚣、安于清贫生活的场景。没有刻意的修饰,却把平淡日子里的安稳感清晰地展现出来,让读者能感受到这份不被外界打扰的宁静。​

3. 分段赏析

“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两句描绘了作者与家人远离尘嚣、安于清贫生活的场景。“幽居”直接点出居住环境的僻静,“少尘缘”则说明与世俗的繁杂事务没有过多牵扯,这两个词共同营造出隔绝纷扰的生活氛围。诗人与妻子对视时,“意自闲”三个字精准传递出内心的闲适,没有刻意的修饰,却把平淡日子里的安稳感清晰地展现出来,让读者能感受到这份不被外界打扰的宁静。​“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两句通过南窗竹景的描写,引发对故地溪山的回忆,体现了作者触景生情的艺术手法。“行到”写出自然的行走动作,“南窗修竹下”明确了具体的场景,窗前的修竹成为触发情感的载体。“恍然”一词用得巧妙,既写出了瞬间产生的错觉,又体现出思绪被突然勾起的状态,眼前的修竹让诗人仿佛看到了曾经熟悉的溪山,正是眼前之景触动了内心的记忆,让简单的场景有了情感的延伸。

4. 作品点评

作为苏辙晚年的优质诗作,该诗语言简朴,意境深远。诗中采用白描手法,将幽居生活与自然景色相融合,以修竹为媒介,联结现实与回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其三桃园阻浅》

下一篇:宋·苏辙《送张睡奉南京签判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