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收新麦继陈谷":快到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的陈谷了,
"赖有诸孙替老人":幸亏有各孙辈来替我收割。
# 诸孙:泛指孙辈。,赖有:幸亏有。
"三夜阴霪败场圃":连续几个晚上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
# 阴霪:连绵不断的雨。
"一竿晴日舞比邻":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
# 一竿:指太阳升起的高度。
"急炊大饼偿饥乏":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困乏,
"多博村酤劳苦辛":多取一些自酿的酒来慰劳辛勤收割的外孙。
# 村酤:农家自酿的酒。酤:酒。
"闭廪归来真了事":收好新麦关闭粮仓回到家里总算结束了农事,
# 闭廪:关闭粮仓。廪:粮仓。
"赋诗怜汝足精神":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律诗,也是一首赞美诗。表达了从诸孙入村帮自己收麦写起,写出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2. 写作手法
对比:“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一句中对比手法的剖析十分精妙。先指出诗句中连绵阴雨与雨过天晴的对比,展现农村麦收季节的喜悦。
3. 分段赏析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一句,赏析对对比手法的剖析细致入微。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与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地展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诗人巧妙地将“三夜阴霪”和“一竿晴日”进行对比,不仅突出了环境陡然变化带来的强烈反差,更深刻地表现出外孙入村收麦的急切与喜悦之情。对“三夜”“一竿”“败”“舞”等字词的赏析,更是精准到位。“三夜”强调了阴雨时间之长,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天气给农人带来的失望和忧虑;“一竿”则突出了晴日到来时的惊喜,仿佛一道曙光划破阴霾;“败”字将阴雨对农作物的破坏和农人的沮丧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舞”字则把农人收获时热火朝天的辛勤与喜悦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字词的精妙赏析,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用词的生动形象和丰富内涵。“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一句,赏析从侧面描写的手法入手,为我们揭示了诗歌的独特艺术魅力。诗句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而是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这种侧面描写的手法,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镜头,虽然没有直接展现劳动的激烈场面,但却通过家人的忙碌,让读者感受到了劳动的紧张氛围和艰辛程度。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使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沉。“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一句,赏析对其情感内涵的解读准确而生动。这句诗写对外孙劳动结束关仓归来后的赞叹,诗人表示要写一首诗表扬对方。赏析中“语言风趣,充满喜悦,表现了诗人的洒脱情怀与亲情之乐”的评价,恰如其分地捕捉到了诗歌的情感基调。诗人用风趣的语言表达对外孙的赞美,不仅展现了他洒脱的情怀,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之乐。这种亲情之乐,在苏辙晚年离群索居的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也为诗歌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