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hòu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zhōng
jiāo
qiū
hòu
qīng
fēng
zhuó
fèi
gān
tiān
rén
shuí
niàn
ěr
shēn
xīn
zhuó
ǒu
néng
ān
shī
shū
jiǔ
wéi
xiāo
máo
hái
zhǔn
hán
mán
bǎi
nián
zhī
dào
fǒu
xiāng
cóng
qiě
pán
huán

译文

三伏天的酷热仿佛要烤焦人的皮骨,天地本是无情的,谁会顾念你的苦乐天地本是无情的,谁会顾念你的苦乐,唯有放下执念,身心无所挂碍,才偶尔能得片刻安宁。长久以来靠读书写诗消磨时光,如今粗布衣衫还需提前备好,以抵御将来的寒冷。空谈人生百年能否如愿又有何用,不如珍惜当下,与时光相伴,暂且悠然共处。

逐句剖析

"伏中苦热焦皮骨":三伏天的酷热仿佛要烤焦人的皮骨,

"秋后清风濯肺肝":天地本是无情的,谁会顾念你的苦乐

# 濯:一作渥。

"天地不仁谁念尔":天地本是无情的,谁会顾念你的苦乐,

"身心无著偶能安":唯有放下执念,身心无所挂碍,才偶尔能得片刻安宁。

"诗书久为消磨日":长久以来靠读书写诗消磨时光,

"毛褐还须准拟寒":如今粗布衣衫还需提前备好,以抵御将来的寒冷。

"谩许百年知到否":空谈人生百年能否如愿又有何用,

"相从一日且盘桓":不如珍惜当下,与时光相伴,暂且悠然共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立秋后》是北宋文学家苏辙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立秋时节的景象与诗人的心境。首联诗人通过对比,生动地描绘了立秋前后天气的变化,从酷热难耐到清风拂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冲击。颔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无奈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在面对自然和人生时的豁达态度。颈联诗人以诗书消磨时光,准备衣物应对寒冷,展现了他对生活的平实态度和对未来的从容。尾联诗人以幽默的语气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鼓励人们珍惜当下,享受生活。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和生活的真实感受,也有对时光和未来的思索,感情真挚而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伏中苦热焦皮骨,秋后清风濯肺肝。”诗人描绘了立秋前后的天气变化。三伏天的酷热难耐,仿佛要烧焦人的皮骨;而立秋之后,清风拂面,给人带来清凉和舒爽,仿佛在洗涤肺腑。此联通过对比,突出了立秋后天气的宜人,也暗示了自然界的无常变化。颔联:“天地不仁谁念尔,身心无著偶能安。”诗人感慨天地的冷漠,自然不会特别眷顾任何人。只有当身心放下执着,才能偶尔获得安宁。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强调了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颈联:“诗书久为消磨日,毛褐还须准拟寒。”诗人提到自己长时间以诗书为伴,消磨时光,同时提醒自己准备粗毛衣来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冷。这既反映了诗人对知识的追求,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准备和应对。尾联:“谩许百年知到否,相从一日且盘桓。”诗人意识到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无法预知未来能否活到百岁,因此他劝诫自己和他人珍惜当下,享受每一天。此联传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鼓励人们珍惜眼前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次韵发运路昌衡淮见山堂》

下一篇:宋·苏辙《追和张公安道赠别绝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