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已过百花汀":已经走过西湖边的百花汀,
# 百花汀:又名百花洲,即今大明湖南门外的水塘。
"未厌相携上古城":却还没厌倦相携着登上古老的城郭。
# 古城:即北城墙,这里借指北渚亭,因其位于大明湖北岸。,未厌:没满足。厌,同“餍”,满足。
"云放连山瞻岳麓":云彩散开时眺望连绵的山峦,能望见岳麓山,
# 麓:山脚。,岳:指东岳泰山。,连山:连绵的山峦。,云放:云散。
"雪消平野看春耕":积雪消融后放眼平坦的原野,可看见春耕的景象。
"临风举酒千钟尽":迎着风举起酒杯,千杯酒也能饮尽,
# 钟:指酒杯之类的酒器。
"步月吹笳十里声":在月光下漫步,吹奏的胡笳声传向十里之外。
# 笳:胡笳,乐器。
"犹恨雨中人不到":只遗憾下雨时友人没能到来,
"风云飘荡恐神惊":风云飘荡不定,恐怕会让神灵受惊。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记游抒情诗。诗歌展现了与同伴游西湖百花汀、登北渚亭,见云散岳麓、雪消春耕之景,及临风饮酒、步月听笳的场景,借登亭赏春、宴饮游乐之景与化用《楚辞》“北渚”典故,写出了初春明丽壮阔的风光,抒发了同游的畅快,也寄寓了人世艰难、命运多变的怅惘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云放连山瞻岳麓,雪消平野看春耕”勾勒出明丽且充满生机的初春景象,“临风举酒千钟尽,步月吹笳十里声”描绘宴饮游乐场景,在写景中融入诗人对自然的欣赏与同游的愉悦;“犹恨雨中人不到,风云飘荡恐神惊”则借风云飘荡之景,抒发怅惘之情。感官描写:“云放连山瞻岳麓,雪消平野看春耕”,从视觉角度写景,云散后可见连绵岳麓山,残雪消融的平野上春耕繁忙,画面壮阔,展现初春生机与开阔气象,表达出诗人的豪情。用典:“犹恨雨中人不到,风云飘荡恐神惊”一句,巧用屈原《湘夫人》的典故。该典故原意是湘水女神娥皇、女英遵照约定前往北渚与帝舜相会,却迟迟未见帝舜身影,只能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凄清景象中,满怀愁绪地凝望远方,尽显相会不得的幽怨与怅然。苏辙在诗中,将济南北渚亭的场景与典故中的“北渚”相连,把诗中“雨中人未至”的情境,对应典故里女神候恋人不至的情节,并非直接自比,而是借女神的忧疑,暗喻自身对友人未赴约的遗憾,更借此表达出对人世聚散无常、命运难测的怅惘。想象:“风云飘荡恐神惊”,想象等候之人,正因风雨不定、天色飘摇而满心忧疑。诗人未只写眼前的风雨之景,而是顺着情境推想人物的情态,把藏在心里的怅惘,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人物反应,让情感表达更显真切,也让诗境更丰满。
3. 分段赏析
首联“西湖已过百花汀,未厌相携上古城”写已经走过西湖边的百花汀,却还没厌倦相携着登上古老的城郭。这两句从叙游入笔,通过对行程的叙述,引出与同伴相约同游的情景,徜徉明湖之滨,绕过秀丽的百花芳汀,又辗转登上古城(北渚亭),奠定了诗歌轻松愉悦的情感基调。颔联“云放连山瞻岳麓,雪消平野看春耕”描写云彩散开时眺望连绵的山峦,能望见岳麓山;积雪消融后放眼平坦的原野,可看见春耕的景象。诗人举目远望,云散天晴,巍巍岳麓连绵起伏,初春原野残雪消融、一片繁忙春耕景,从视觉上勾画一幅明丽中透着生机的初春图,以宏阔视野展现初春盎然景象,抒发了对自然的欣赏之情,进一步烘托了与友人同游的愉悦氛围。颈联“临风举酒千钟尽,步月吹笳十里声”写迎着风举起酒杯,千杯酒也能饮尽;在月光下漫步,吹奏的胡笳声传向十里之外。这两句刻画主体形象,写诗人乘兴举酒、开怀畅饮,宴饮游乐至月升中天,胡笳声悠扬婉转,展现了与友人同游时的畅快,表达了相处的愉悦。尾联“犹恨雨中人不到,风云飘荡恐神惊”抒发只遗憾下雨时友人没能到来,风云飘荡不定,恐怕会让神灵受惊的遗憾。此句从《楚辞・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等旧典及齐州传说起兴,联想湘水女神与恋人约会未见的故事,表达了人世艰难、命运多变的怅惘,点明诗歌主旨,使情感更丰富。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融入了浓厚的情感,这些情感时而舒缓轻柔,时而豪迈奔放,时而哀怨凄婉,形成了一种富有动感的内在节奏,进而让诗作的艺术感染力得到了增强。
上一篇:宋·苏辙《和子瞻金山》
下一篇:宋·苏辙《种药苗二首其一种甖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