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溪路少人行":春深时节溪边道路行人稀少,
"时听田间耒耜声":时常听到田间农具劳作的声音。
# 耒耜:古代一种像犁的翻土农具。耜用于起土。耒是耜上的弯木柄。也用做农具的统称。
"饥就野农分饷黍":饥饿时向乡村农民讨要食物,
# 饷黍:饷田的黍米饭。
"迎嫌尉卒闹金钲":厌烦迎接时尉卒敲响金钲的喧闹声。
# 金钲:铜钲,古击乐器,青铜制,有柄,形如钟、铃之类。
"闲花开尽香仍在":野花全部开败香气依旧留存,
"白酒沽来厌未清":买来的白酒还未滤清。
# 白酒沽来厌未清:米酒酿制将熟时,压榨取酒,加工不精则酒浑。沽:买。厌:满足。
"此味暂时犹觉胜":这种滋味即便暂时体验也觉得美好,
"问兄何日便归耕":询问兄长何时能归耕田园。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田园诗。描绘了春深时节宁静的田园景象,展现了农人的淳朴与官吏的不同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对简单质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兄长归田的期待。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动衬静,首联中“时听田间耒耜声”,以田间劳作的声音衬托溪路少人的宁静,突出田园的静谧氛围。对比:颔联将野农分饷黍的淳朴热情与尉卒闹金钲的喧闹浮夸进行对比,鲜明地展现出农人与官吏形象的差异,以及诗人对不同场景的态度。
3. 分段赏析
“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首联开篇点明时节和环境。“春深”指出时间,此时春意正浓。“溪路少人行”描绘出一条溪边的道路,行人稀少,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氛围。“时听田间耒耜声”则打破这份宁静,诗人不时能听到田间传来的农具劳作声,以动衬静,生动地展现出田园生活的气息,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春日的乡村田野之中,感受到田园的质朴与宁静。“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颔联通过两个场景的对比来展现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氛围。“饥就野农分饷黍”描述诗人在饥饿时,向田野中的农人求助,农人热情地分给他黍米作为食物,体现了农人的淳朴善良和热情好客。“迎嫌尉卒闹金钲”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当有官员到来时,尉卒们敲锣打鼓,喧闹异常,诗人对此感到厌烦,侧面反映出官吏出行的声势浩大与浮夸,突出了农人的质朴和官场的浮华。“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压未清”:颈联从视觉和味觉的角度,进一步描绘田园生活的美好。“闲花开尽香仍在”描写野花虽然已经凋谢,但香气依然弥漫在空中,展现出自然生命的延续和美好,即使花朵凋零,其香气仍能给人带来愉悦。“白酒沽来压未清”写诗人买来的白酒,还未经过充分压榨过滤,显得浑浊,但这丝毫不影响诗人对它的喜爱,体现了乡村生活中简单、质朴的乐趣,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自然、真实生活的热爱与满足。“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尾联直抒胸臆。“此味暂时犹觉胜”总结了前面所描述的田园生活的美好感受,诗人认为这种田园生活的滋味即使只是短暂体验,也觉得十分美好。“问兄何日便归耕”则将情感延伸到对兄长苏轼的期待上,诗人希望兄长能早日归田,一起享受这种质朴的田园生活,既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兄弟之间深厚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