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ā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chūn
chū
zhòng
zhù
pán
shū
qiū
wǎn
kāi
huā
chā
jiǔ
wēi
duō
fēn
zhōng
nián
nǎi
ěr
rèn
rén
tiān
suí
zhù
shí
chuò
péng
zūn
léi
wèi
gèng
shí
gēn
huā
luò
hòu
běn
cǎo
tài
shāng

译文

初春时节种下菊花,用来辅助盘中的蔬菜,深秋时节菊花绽放,便采摘来插在酒壶里。​这微小的植物不会过多分占土地的肥力,一整年却这样听凭人们的需求。​像陆龟蒙那样把菊花当作食物的日子不知何时才会停止,像陶渊明那样赏菊饮酒的酒器也不会突然空无。​还打算在菊花凋谢之后食用它的根,可完全依照《本草》(记载的功效来利用它),实在是太伤害它了。

逐句剖析

"春初种菊助槃蔬":初春时节种下菊花,用来辅助盘中的蔬菜,

# 槃:一作盘。

"秋晚开花插酒壶":深秋时节菊花绽放,便采摘来插在酒壶里。​

"微物不多分地力":这微小的植物不会过多分占土地的肥力,

"终年乃尔任人须":一整年却这样听凭人们的需求。​

"天随匕箸几时辍":像陆龟蒙那样把菊花当作食物的日子不知何时才会停止,

"彭泽樽罍未遽无":像陶渊明那样赏菊饮酒的酒器也不会突然空无。​

"更拟食根花落后":还打算在菊花凋谢之后食用它的根,

"一依本草太伤渠":可完全依照《本草》(记载的功效来利用它),实在是太伤害它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戏题菊花》是北宋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平实语言展现菊花从春种到秋开的生长周期,描写其食用、观赏与药用的多重价值,“春初种菊助盘蔬”与“秋晚开花插酒壶”形成时间对比,凸显菊花朴素坚韧的特性。诗中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寄托了淡泊自守的君子品格,反映了宋代咏菊文学的创作背景,于平实中见深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戏题菊花》是北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所作。当时正值宋代咏菊文学鼎盛期,文人常借菊花抒发高洁志趣,苏辙延续了将植物特性与人格理想相联结的创作传统,因菊花具有可食、可赏、可药的多重功用,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歌描绘了菊花从春种到秋开的生长过程,展现其兼具食用、观赏与药用的多重价值,借菊花朴素坚韧的特性,寄托了诗人淡泊自守的君子品格。

2. 写作手法

拟人:“微物不多分地力”运用拟人手法,将菊花当作懂得谦让的生命来写,赋予其“不与他物争夺地力”的人的特性,既体现了菊花在贫瘠环境中的顽强,也暗含对其诸多功用的肯定。对比:“春初种菊助盘蔬”与“秋晚开花插酒壶”两句,从时间角度形成对比,展现菊花在不同时期的功用,突出其价值。借物抒情:诗歌通过描写菊花从春种到秋开的生长过程及其食用、观赏、药用的多重价值,通过对菊花的赞美,寄托了作者对淡泊自守的君子品格的崇尚与追求。

3. 分段赏析

首联“春初种菊助槃蔬,秋晚开花插酒壶”,以平实笔触勾勒出菊花的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春种为添菜,秋开供插花,两句对仗工整,简洁交代了菊花从种植到绽放的时序与功用,字里行间透着对菊花的日常化亲近。颔联“微物不多分地力,终年乃尔任人须”,转入对菊花品性的赞美。“微物”称其平凡,“不多分地力”显其谦逊,“终年任人须”则赞其无私奉献,诗人以拟人化的视角,赋予菊花质朴不争的品格,暗含对这种品性的欣赏。颈联“天随匕箸几时辍,彭泽樽罍未遽无”,化用陆龟蒙(号天随子)食菊、陶渊明(曾任彭泽令)赏菊饮酒的典故,将菊花与两位雅士的逸事相连,既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又借古人与菊相伴的生活,流露自身对这种闲适雅致生活的向往。尾联“更拟食根花落后,一依本草太伤渠”,以诙谐之语收束。“拟食根”延续菊花的实用属性,“太伤渠”则突发怜惜之情,似嗔似爱,“戏题”之趣尽显。一个“伤”字,将对菊花的珍视藏于调侃之中,让全诗在平实中见温情,于实用里含雅致,尽显诗人对生活细节的细腻感悟。

4. 作品点评

该诗语言风格简练质朴,不事雕琢,却在平实的表述中蕴含深意。其中“微物不多分地力”一句尤为精妙,以拟人化的表达,既生动展现了菊花即便在贫瘠环境中也能顽强生长的特性,又巧妙暗含了作者对菊花兼具食用、观赏、药用等多重实用价值的赞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辛丑除日寄子瞻》

下一篇:宋·苏辙《除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