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过尽百花空":春风已逝,百花凋零,
"燕坐笙萧起灭中":我闲坐静听笙箫乐声时断时续。
"树影连天开翠幕":树影绵延至天际,如展开的翠绿帷幕,
"鸟声入耳当歌童":鸟鸣声声入耳,宛如歌童吟唱。
"楞严十卷几回读":《楞严经》十卷反复研读多遍,
"法酒三升是客同":与友人共饮三升法酒。
"试问邻僧行乞在":试问邻寺僧人是否在化缘,
"何人闲暇似衰翁":世间还有谁如我这老翁般清闲。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分段赏析
“春风过尽百花空,燕坐笙箫起灭中”:首联以暮春景象起笔,“春风过尽”点明时令更迭,百花凋零的“空”字既写实景,又暗含时光流逝的怅惘;“燕坐笙箫”以动衬静,笙箫声时断时续,与诗人静坐的姿态形成反差,在热闹与寂寥的交织中,凸显出独处时的微妙心境。“树影连天开翠幕,鸟声入耳当歌童”:颔联写景清新自然,“树影连天”以夸张手法描绘绿荫如盖的夏日景象,“翠幕”之喻生动贴切;鸟鸣声声,被诗人想象成歌童的吟唱,赋予自然声响以人情味,展现出闲居生活的惬意。“楞严十卷几回读,法酒三升是客同”:颈联转入日常琐事,“楞严十卷”体现诗人晚年潜心佛学的状态,“几回读”暗示反复研读的专注;与友人共饮“法酒”,则流露出文人雅集的闲适,佛经与酒并提,显出其生活情趣的多样性。“试问邻僧行乞在,何人闲暇似衰翁”:尾联以自嘲作结,“邻僧行乞”的询问,带出方外之人的清贫形象;而“何人闲暇似衰翁”的反问,既写退隐后的无所事事,又暗含对衰老的淡淡感慨,语言平淡却意味深长。
下一篇:宋·苏辙《酿重阳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