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兄骑骡日百里":兄长(苏轼)骑骡日行百里,
"据鞍作诗若翻水":骑在鞍上作诗如水流般迅捷。
"忽吟春草思惠连":忽然吟诵“春草”诗句想起谢惠连,
"因之亦梦添丁子":由此也梦见添丁的喜事。
"群儿竞长堪一笑":孩儿们争相成长令人一笑,
"老马卧餐何日起":老马卧地进食何时能再起程。
"闻兄尽室皆旧人":听说兄长全家仍是旧友相伴,
"见面未曾惟遁耳":只是没有见到那个叫“遁”的人罢了。
"迟年最长二十六":苏迟年最长已二十六岁,
# 迟:据《苏轼诗集》卷二二《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诗注,当作迈。
"已能干父穷愁里":能在父亲困顿时承担重任。
"豫儿扬眉稍刚劲":苏豫(迈)眉宇间透出刚毅,
"党子温纯无愠喜":苏党(迨)性情温和无忧无喜。
"我兄憔悴我亦穷":兄长憔悴我亦困顿,
"门户久长真待尔":家族长久振兴全靠你们了。
"但令戢戢见头角":只要看到你们崭露头角,
"甑倒囊空定何耻":即便甑破囊空何足为耻。
"家藏万卷须尽读":家中藏书万卷需尽数研读,
"此外一簪无所恃":除此之外别无依仗。
"船中未用废诗书":舟中不可荒废诗书,
"闭窗莫看江山美":关窗莫贪赏江山美景。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分段赏析
诗开篇“老兄骑骡日百里,据鞍作诗若翻水”,运用夸张手法,“日百里”极言苏轼长途奔波之劳苦,同时以“翻水”作比,形象展现苏轼作诗时才思如泉涌般敏捷,尽显其洒脱不凡的才情。“忽吟春草思惠连,因之亦梦添丁子”,此句巧妙借用谢灵运梦到谢惠连而得佳句的典故,既赞美苏轼拥有如古人般卓越的文采,又通过“梦添丁子”,暗含对家族子嗣增添、人丁兴旺的美好期盼,在虚实结合中,传递出深厚情感。“群儿竞长堪一笑,老马卧餐何日起”,以“群儿”指代苏氏子侄辈,描绘他们竞相成长的蓬勃态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马”,象征着处于暮年却仍漂泊的苏轼,此句在对比中,蕴含着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迟年最长二十六,已能干父穷愁里”,直接描述苏迟,点明他年纪最长,已能在父亲的穷困愁苦中挑起家庭重担,赞扬他的早熟与懂事。“豫儿扬眉稍刚劲,党子温纯无愠喜”,通过对比,生动刻画了苏迈(豫儿)稍显刚劲、意气风发,与苏迨(党子)温和纯良、情绪平和的不同性格特点,使子侄形象跃然纸上。“但令戢戢见头角,甑倒囊空定何耻”,以“甑倒囊空”比喻家道中落的困境,却强调即便身处困境,只要子侄们能崭露头角,坚守精神追求,物质上的匮乏并不可耻,从而升华了励志的主题。诗末“闭窗莫看江山美”,以劝诫的口吻收束全诗,呼应前文“家藏万卷须尽读”,再次凸显诗书传家,专注学业,莫为外物分心这一核心思想。
上一篇:宋·苏辙《魏佛狸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