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lìng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zuò
kàn
jiǔ
jīn
nián
ēn
yán
shāo
西
huán
nián
pín
suí
tiān
shēn
xīn
tīng
xián
shān
quán
yīng
bǎo
fēng
táng
qiān
zhòng
qīng
xiàng
tóng
xiāng
hǎo
shēn
hòu
zhēng
cháng
jiān

译文

坐在这里看着这家酒垆已经整整五年,蒙恩调任到西边的岩邑任职,算是稍稍西归。将来是贫是富都听凭上天安排,什么时候身心才能真正听凭自己支配,过上闲适的生活呢。山中的栗子像拳头般大小,应当能让自己吃饱,蜂蜜多得像泥土一样,不必吝啬。我像仲卿一样,心意偏向桐乡这片好地方,死后能在这里享受祭祀也就满足了。

逐句剖析

"坐看酒垆今五年":坐在这里看着这家酒垆已经整整五年,

"恩移岩邑稍西还":蒙恩调任到西边的岩邑任职,算是稍稍西归。

"他年贫富随天与":将来是贫是富都听凭上天安排,

"何日身心听我闲":什么时候身心才能真正听凭自己支配,过上闲适的生活呢。

"山栗似拳应自饱":山中的栗子像拳头般大小,应当能让自己吃饱,

"蜂糖如土不须悭":蜂蜜多得像泥土一样,不必吝啬。

"仲卿意向桐乡好":我像仲卿一样,心意偏向桐乡这片好地方,

"身后烝尝亦此间":死后能在这里享受祭祀也就满足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将移绩溪令》是北宋苏辙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叙述自身在原地停留多年后,因恩命调任西边岩邑的经历,寄寓着对过往的感慨与调任的复杂心绪;颔联抒发对未来贫富得失的淡然,以及对身心能得闲适的期盼,传递出对生活状态的思考;颈联描绘调任之地山栗饱满、蜂糖丰足的景象,展现当地物资充裕,暗含对安稳生活的接纳;尾联借用朱仲卿眷恋桐乡的典故,表达对所居之地的喜爱,甚至愿死后在此受祭祀,将情感升华为深厚的眷恋。此诗语言平实自然,运用典故抒情,将个人经历、生活感悟与对土地的情感相融,含意深切,兼具叙事与抒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坐看酒垆今五年,恩移岩邑稍西还”,开篇交代自身经历与境遇。“坐看酒垆今五年”写出在原地停留的时间之久,“酒垆”这一事物透露出日常场景的平淡;“恩移岩邑稍西还”则点明因恩命调任到西边的岩邑,“稍西还”带着些许向西回归的意味。此联以平实的语言叙述经历,暗含对过往时光的感慨与对调任的些许怅然,为全诗奠定了略带复杂的情感基调。颔联“他年贫富随天与,何日身心听我闲”,由经历转向对未来的感慨与期盼。“他年贫富随天与”表现出对未来贫富得失的淡然,将其归于天意;“何日身心听我闲”则直接抒发对身心自由闲适的渴望,“听我闲”三字道出对摆脱束缚、自主支配生活的向往。这一联运用对比,将对贫富的淡然与对闲适的期盼相呼应,情感真挚,传递出对生活状态的思考。颈联“山栗似拳应自饱,蜂糖如土不须悭”,描绘调任之地的生活物资状况。“山栗似拳”以比喻写出栗子的饱满,“应自饱”表明足以饱腹;“蜂糖如土”同样用比喻突出蜂蜜的丰足,“不须悭”则强调无需吝啬。此联通过对山栗、蜂糖的描写,展现出当地物资的充裕,既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质朴,又暗含对这种安稳生活的接纳,为后文的情感做了铺垫。尾联“仲卿意向桐乡好,身后烝尝亦此间”,借用典故表达对所居之地的情感。“仲卿”即朱仲卿,用其眷恋桐乡的典故,表明自己也如他一般喜爱此地;“身后烝尝亦此间”则直接道出希望死后能在此地享受祭祀的心愿。这一联以典故抒情,将对当地的喜爱升华为长久的眷恋,让全诗的情感得以深化,传递出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石苍舒醉墨堂》

下一篇:宋·苏辙《示诸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