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本三人":弟兄原本有三人,
"怀抱丧其一":如今已有一人离世。
"颀然仲与叔":高大的二哥(苏轼)和我(苏辙),
"耆老天所骘":能长寿是老天的安排。
"师心每独往":二哥一向凭自己的心意行事,
"可否辄自必":对事情的对错总是自己判定。
"折足非所恨":遭贬谪并非可恨之事,
"所恨覆鼎实":可恨的是耽误了国家大事。
"上赖吾君仁":幸好依赖我们君王的仁慈,
"议止海滨黜":只是把他贬到海边。
"凄酸念母氏":想起母亲心中凄酸,
"此恨何时毕":这种遗憾什么时候才能了结。
"平生贤孟博":平生仰慕孟子那样的贤德之人,
"苟生不谓吉":苟且偷生不能算吉祥。
"归心天若许":如果老天允许我归乡,
"定卜老泉室":定会选择葬在老泉(苏洵)的墓旁。
"凄凉百年后":百年之后境况凄凉,
"事付何人笔":生平事迹又会由谁来书写。
"于今兄独知":如今只有兄长最了解我,
"言之泣生日":在生日这天说这些不禁落泪。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分段赏析
“弟兄本三人,怀抱丧其一”,开篇直述兄弟三人已失其一,语言平实却饱含痛失手足的悲戚,奠定全诗伤感基调;“颀然仲与叔,耆老天所骘”,写自己与兄长苏轼身形高大、得以长寿,似是老天安排,暗含对幸存手足的珍惜;“师心每独往,可否辄自必”,刻画兄长苏轼凭心行事、坚持己见的性格;“折足非所恨,所恨覆鼎实”,用“折足”“覆鼎”的典故,抒发兄长遭贬并非个人遗憾,而是耽误国事的痛心,情感深沉;“上赖吾君仁,议止海滨黜”,写依赖君王仁慈,兄长仅被贬至海边,流露一丝庆幸;“凄酸念母氏,此恨何时毕”,转向对母亲的思念,悲戚之情愈发浓厚,不知这份遗憾何时能了;“平生贤孟博,苟生不谓吉”,以孟子(孟博)自比,表明不屑苟活的人生态度;“归心天若许,定卜老泉室”,直抒归乡葬于父亲苏洵(老泉)墓旁的心愿,思乡念亲之情真切;“凄凉百年后,事付何人笔”,感慨身后事无人记述的凄凉;“于今兄独知,言之泣生日”,点出唯有兄长懂自己,生日谈及这些不禁落泪,将兄弟情深与人生怅惘交融,余味悠长。
上一篇:宋·苏辙《和子瞻题风水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