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ùn
zhān
shēng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xiōng
běn
sān
rén
huái
怀
bào
sàng
rán
zhòng
shū
lǎo
tiān
suǒ
zhì
shī
xīn
měi
wǎng
fǒu
zhé
zhé
fēi
suǒ
hèn
suǒ
hèn
dǐng
shí
shàng
lài
jūn
rén
zhǐ
hǎi
bīn
chù
suān
niàn
shì
hèn
shí
píng
shēng
xián
mèng
gǒu
shēng
wèi
guī
xīn
tiān
ruò
dìng
lǎo
quán
shì
liáng
bǎi
nián
hòu
shì
rén
jīn
xiōng
zhī
yán
zhī
shēng

译文

弟兄原本有三人,如今已有一人离世。高大的二哥(苏轼)和我(苏辙),能长寿是老天的安排。二哥一向凭自己的心意行事,对事情的对错总是自己判定。遭贬谪并非可恨之事,可恨的是耽误了国家大事。幸好依赖我们君王的仁慈,只是把他贬到海边。想起母亲心中凄酸,这种遗憾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平生仰慕孟子那样的贤德之人,苟且偷生不能算吉祥。如果老天允许我归乡,定会选择葬在老泉(苏洵)的墓旁。百年之后境况凄凉,生平事迹又会由谁来书写。如今只有兄长最了解我,在生日这天说这些不禁落泪。

逐句剖析

"弟兄本三人":弟兄原本有三人,

"怀抱丧其一":如今已有一人离世。

"颀然仲与叔":高大的二哥(苏轼)和我(苏辙),

"耆老天所骘":能长寿是老天的安排。

"师心每独往":二哥一向凭自己的心意行事,

"可否辄自必":对事情的对错总是自己判定。

"折足非所恨":遭贬谪并非可恨之事,

"所恨覆鼎实":可恨的是耽误了国家大事。

"上赖吾君仁":幸好依赖我们君王的仁慈,

"议止海滨黜":只是把他贬到海边。

"凄酸念母氏":想起母亲心中凄酸,

"此恨何时毕":这种遗憾什么时候才能了结。

"平生贤孟博":平生仰慕孟子那样的贤德之人,

"苟生不谓吉":苟且偷生不能算吉祥。

"归心天若许":如果老天允许我归乡,

"定卜老泉室":定会选择葬在老泉(苏洵)的墓旁。

"凄凉百年后":百年之后境况凄凉,

"事付何人笔":生平事迹又会由谁来书写。

"于今兄独知":如今只有兄长最了解我,

"言之泣生日":在生日这天说这些不禁落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次韵子瞻寄贺生日》是北宋文学家苏辙为兄长苏轼祝寿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表面是贺寿,实则饱含对兄长命运的忧思与自身处境的感慨。诗中“弟兄本三人”开篇即点明兄弟三人中长兄早逝的悲痛,“颀然仲与叔”以挺拔之姿暗赞苏轼的才德。苏辙巧妙化用《周易》“鼎折足”典故,表面写苏轼乌台诗案的险境,实则暗讽朝堂倾轧。“上赖吾君仁”一句反语,道出对时政的无奈。诗中还交织着对母亲的思念、归葬故土的渴望,以及对历史评价的忧虑。全诗情感真挚深沉,用典含蓄深刻,既展现了兄弟间患难与共的情谊,也反映了宋代文人面对政治风波时的复杂心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弟兄本三人,怀抱丧其一”,开篇直述兄弟三人已失其一,语言平实却饱含痛失手足的悲戚,奠定全诗伤感基调;“颀然仲与叔,耆老天所骘”,写自己与兄长苏轼身形高大、得以长寿,似是老天安排,暗含对幸存手足的珍惜;“师心每独往,可否辄自必”,刻画兄长苏轼凭心行事、坚持己见的性格;“折足非所恨,所恨覆鼎实”,用“折足”“覆鼎”的典故,抒发兄长遭贬并非个人遗憾,而是耽误国事的痛心,情感深沉;“上赖吾君仁,议止海滨黜”,写依赖君王仁慈,兄长仅被贬至海边,流露一丝庆幸;“凄酸念母氏,此恨何时毕”,转向对母亲的思念,悲戚之情愈发浓厚,不知这份遗憾何时能了;“平生贤孟博,苟生不谓吉”,以孟子(孟博)自比,表明不屑苟活的人生态度;“归心天若许,定卜老泉室”,直抒归乡葬于父亲苏洵(老泉)墓旁的心愿,思乡念亲之情真切;“凄凉百年后,事付何人笔”,感慨身后事无人记述的凄凉;“于今兄独知,言之泣生日”,点出唯有兄长懂自己,生日谈及这些不禁落泪,将兄弟情深与人生怅惘交融,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和子瞻题风水洞》

下一篇:宋·苏辙《初闻得校书郎示同官三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