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qiū
jué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cháng
kōng
kāi
qīng
liú
míng
yuè
kàn
jìn
shàng
lóu
rén
yóu
rán
jiù
西
shuí
qiǎn
cháng
shí
yuè
piān
cóng
míng
àn
tiān
zhū
bǎi
bèi
qián
gǎn
duō
shēng
jiàn
chū
róng
zhú
jiāng
shēng
shàng
yǒu
xīng
jiàn
gāo
wéi
jiàn
xiǎo
yún
wài
zhuǎn
tíng
tíng
míng
tíng
yīn
bái
hán
qīn
jiǔ
wēi
shēn
kàn
gèng
hǎo
lóu
shàng
jiàn
rén
guāng
kàn
dìng
zhòng
shì
hái
yǐng
fān
kuáng
míng
qiǎo
zhuǎn
shàng
rén
xíng
lóu
jiǎo
hàn
lěng
yún
míng
míng
fēi
què
yuán
yòu
háo
lóng
tán
xíng
rén
tiān
běi
jiāng
nán
kàn
jiǔ
xíng
tān
suì
shī
guī
shuí
néng
zhōng
shuì
làn
zuì
shāng
fēi

译文

广阔的天空驱散了连绵的雨,清冷的夜晚流淌着明亮的月光。看遍了登上楼观赏月色的人们,月亮便悄然西沉不见。是谁让寻常的月亮,偏偏在今夜如此明亮。月光暗暗添了百倍光彩,又悄然让月中玉兔仿佛也多了几分生机。想要看清月亮初升时如烛火般的模样,将要升起时还有星星相伴。随着渐渐升高,周围的光晕慢慢缩小,在云层之外转动更显遥远高洁。明亮的月光照进庭院,树影一片洁白,寒气侵入,酒气也变得微弱。夜色愈深,月色愈美,楼上观月的人已渐渐散去。浮动的光影看起来变幻不定,浓重的露水试着感受却又似无。月光下倒映着狂舞客人的影子,明亮的月光误导了已经栖息的乌鸦。月光轻巧爬上行人衣衫,缓缓移过楼角。银河清冷没有云彩,只有喜鹊在昏暗的夜色中独自飞翔。猿猴在枯树上哀嚎,鱼龙在夜潭中哭泣。远行的游子已到天北,思念他的妻子却远在江南。久望月色需倚栏支撑,行走时贪恋月色最后忘了归途。谁能彻夜不眠,唯有醉后举杯,任酒杯飞舞。

逐句剖析

"长空开积雨":广阔的天空驱散了连绵的雨,

"清夜流明月":清冷的夜晚流淌着明亮的月光。

"看尽上楼人":看遍了登上楼观赏月色的人们,

"油然就西没":月亮便悄然西沉不见。

"谁遣常时月":是谁让寻常的月亮,

"偏从此夜明":偏偏在今夜如此明亮。

"暗添珠百倍":月光暗暗添了百倍光彩,

"潜感兔多生":又悄然让月中玉兔仿佛也多了几分生机。

"欲见初容烛":想要看清月亮初升时如烛火般的模样,

"将升尚有星":将要升起时还有星星相伴。

"渐高围渐小":随着渐渐升高,周围的光晕慢慢缩小,

"云外转亭亭":在云层之外转动更显遥远高洁。

"明入庭阴白":明亮的月光照进庭院,树影一片洁白,

"寒侵酒气微":寒气侵入,酒气也变得微弱。

"夜深看更好":夜色愈深,月色愈美,

"楼上渐人稀":楼上观月的人已渐渐散去。

"浮光看不定":浮动的光影看起来变幻不定,

"重露试还无":浓重的露水试着感受却又似无。

"影翻狂舞客":月光下倒映着狂舞客人的影子,

"明误已栖乌":明亮的月光误导了已经栖息的乌鸦。

"巧转上人衣":月光轻巧爬上行人衣衫,

"徐行度楼角":缓缓移过楼角。

"河汉冷无云":银河清冷没有云彩,

"冥冥独飞鹊":只有喜鹊在昏暗的夜色中独自飞翔。

"猿狖号枯木":猿猴在枯树上哀嚎,

"鱼龙泣夜潭":鱼龙在夜潭中哭泣。

"行人已天北":远行的游子已到天北,

"思妇隔江南":思念他的妻子却远在江南。

"看久须扶立":久望月色需倚栏支撑,

"行贪遂失归":行走时贪恋月色最后忘了归途。

"谁能终不睡":谁能彻夜不眠,

"烂醉羽觞飞":唯有醉后举杯,任酒杯飞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中秋夜八绝》是北宋文学家苏辙创作一组五言绝句,共八首,均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为用韵来源。其一主要写在月光下登楼赏月的情景;其二写中秋夜月色的明亮景象;其三写中秋月将升时的亭亭之态;其四写庭院月色,夜深人稀时赏月的佳景;其五通过月光浮动、露水难辨的意象展现光影变幻;其六描写月上楼角,银河无云唯有飞鹊的凄清月色;其七借猿啼鱼泣之景,抒写天北游子与江南思妇的离愁;其八记叙了饮酒赏月至沉醉忘归的逸趣。全诗体现了苏辙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诗歌语言的精炼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组诗写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的中秋节当晚,当时苏辙26岁。那时他刚考中进士,被任命为试秘书省校书郎。诗里既有年轻诗人对诗歌艺术的探索追求,也能看出他在早期创作中对前人作品的借鉴痕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绝句,也是一组中秋诗。诗歌围绕中秋月色展开多方面刻画,既有明月清辉下的登楼观景场景,也有中秋夜月从初升到西沉光影变化的景象,还有饮酒赏月至沉醉忘归的逸趣,展现了赏月之人的情态与思绪,也融入了游子思妇的离愁等情感。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浮光看不定,重露试还无。影翻狂舞客,明误已栖乌”,前两句“浮光”“重露”是实写,描绘月光浮动、露珠似有若无的朦胧实景;后两句“影翻”“明误”是虚写,借光影摇曳暗示宴饮中狂舞的客人,以月光明亮误了归巢乌鸦的想象场景,虚实相衬,既写尽月夜之美,又暗含宴饮之乐,丰富了画面层次。化用:全诗八首,每首均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诗句,用这八字作为韵脚使用,形成了清雅含蓄的独特诗风。

3. 分段赏析

“长空开积雨,清夜流明月。看尽上楼人,油然就西没。”开篇四句描绘雨后初晴的夜景:广阔的天空驱散了连绵的雨,清净的夜晚流淌着明亮的月光。月光默默看着所有上楼赏月的人,然后自然而然地向西沉落。这里以“长空”“积雨”“明月”为景,用“流”“看尽”“就西没”赋予明月动态,既写自然之景,又暗含时光悄然流逝的意味,楼上人的观赏与月亮西沉形成对照,藏着对自然规律的淡淡感慨。“谁遣常时月,偏从此夜明。暗添珠百倍,潜感兔多生。”接下来四句以设问起笔:是谁让平常的月亮,偏偏在今夜如此明亮?月光暗里像增添了百倍的珍珠般璀璨,让人暗暗觉得月中玉兔也多了几分生机。“谁遣”一问引出对今夜月色的惊叹,“珠百倍”“兔多生”用比喻和联想写月光之盛,既赞月色奇丽,又藏着观赏者的惊喜之情,语言生动,画面感强。“欲见初容烛,将升尚有星。渐高围渐小,云外转亭亭。”聚焦月亮初升的过程:想看清月亮初现时的模样,需借着烛火;它将要升起时,空中还有星星相伴。随着逐渐升高,周围的光晕渐渐缩小,升到云外后,姿态变得亭亭玉立。这里用“欲见”“将升”“渐高”“转”等词,细致刻画月亮从将出到高悬的动态,“亭亭”一词赋予月亮美好的姿态,展现出月夜初临时的清新与奇妙。“明入庭阴白,寒侵酒气微。夜深看更好,楼上渐人稀。”随后四句写月夜渐深的景象:月光照进庭院,使树荫也染上一片洁白;寒意渐生,冲淡了淡淡的酒气。夜深时,月色反而更加美好,楼上的人却渐渐稀少了。“明入庭阴白”写月光的明亮,“寒侵酒气微”带出土的凉意,以“人稀”反衬“看更好”,突出诗人对月夜的偏爱,营造出静谧而清美的氛围。“浮光看不定,重露试还无。影翻狂舞客,明误已栖乌。”这四句转向月光的动态与影响:浮动的月光看起来变幻不定,浓重的露水似有若无。月光照得狂舞之人的影子翻动,明亮的光芒还让已经栖息的乌鸦误以为天快亮了。“浮光不定”写月光的灵动,“重露试还无”显夜的清寒;以“狂舞客”的动和“已栖乌”的误,从侧面烘托月光的明亮,动静相衬,充满生活气息。“巧转上人衣,徐行度楼角。河汉冷无云,冥冥独飞鹊。”接下来四句描绘月光的轻柔与夜空的寂寥:月光巧妙地转动,照上人的衣裳;又缓缓移动,转过楼角。天河清冷无云,幽暗夜色中只有一只喜鹊独自飞翔。“巧转”“徐行”赋予月光人的情态,写出其轻柔缓慢;“河汉冷无云”衬出夜空的澄澈,“独飞鹊”则添一丝孤寂,宁静中藏着淡淡的怅惘。“猿狖号枯木,鱼龙泣夜潭。行人已天北,思妇隔江南。”这四句笔锋一转,写凄清之景与离情:猿猴在枯木上哀号,鱼龙在夜潭中悲泣。远行的人已到天的北边,思念的妇人却远隔江南。“猿狖号”“鱼龙泣”以凄厉的景物渲染悲凉气氛,由景自然过渡到“行人”与“思妇”的分离,借景抒情,将自然之悲与人间离愁相融,满含牵挂与伤感。“看久须扶立,行贪遂失归。谁能终不睡,烂醉羽觞飞。”最后四句写观月的沉醉与感慨:看月亮太久,需要扶着东西才能站立;因为贪恋月色行走,竟忘了归途。谁能整夜不睡?不如畅饮美酒,让酒杯在醉意中飞转。“看久须扶立”“行贪遂失归”刻画诗人沉醉月夜的状态,“烂醉羽觞飞”则以豪放的举动收尾,既显对月夜的痴迷,又藏着借酒抒怀的复杂情绪,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组诗严格遵循五言绝句的格律,每首二十字中,均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八字作为韵脚来使用。诗中“积雨”“栖乌”等意象的选择,既体现了对曹操作品意象的化用,又形成了清雅含蓄的独特诗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冬至雪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苏辙《喜侄迈还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