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uě
zhāi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jūn
jiàn
é
méi
shān
西
xuě
qiān
běi
wàng
chéng
jǐng
chūn
fēng
bǎi
chuī
xiāo
yuè
xíng
rén
dòng
fēn
fēn
shì
rén
zhēng
duó
zhōng
shuí
xìn
yán
gōng
zàn
gōng
rén
jiān
nǎo
chù
xiàng
西
zhāi
zuò
xuě
fēng
mèng
piān
zhōu
yuè
cháng
láng
jìng
yuàn
dēng
yuè
kāi
mén
jiàn
rén
niú
wéi
jiàn
kōng
tíng
mǎn
shān
xuě

译文

您难道没有看见,那峨眉山西面的雪遍布千里,向北遥望成都,就好像在深深的井底一般。春风吹了整整百日也无法融化,五月时节,行人如同冻僵的蚂蚁。在这熙熙攘攘、众人争名夺利的尘世中,谁又能相信言公就如同赞公那样超脱尘世呢。人世间的烦恼无处洗涤,所以啊,我只能把西边的书斋当作洁白的雪峰。我梦中乘着小舟适逢吴越之地,长长的走廊、宁静的庭院,院子里的灯光如同明亮的月光。开门一看,却不见人与牛,只见那空旷的庭院和满山的白雪。

逐句剖析

"君不见峨眉山西雪千里":您难道没有看见,那峨眉山西面的雪遍布千里,

#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

"北望成都如井底":向北遥望成都,就好像在深深的井底一般。

"春风百日吹不消":春风吹了整整百日也无法融化,

"五月行人如冻蚁":五月时节,行人如同冻僵的蚂蚁。

"纷纷市人争夺中":在这熙熙攘攘、众人争名夺利的尘世中,

"谁信言公似赞公":谁又能相信言公就如同赞公那样超脱尘世呢。

# 赞公:唐大云寺僧,与杜甫有交谊。,言公:即法言。

"人间热恼无处洗":人世间的烦恼无处洗涤,

# 热恼:焦灼苦恼。

"故向西斋作雪峰":所以啊,我只能把西边的书斋当作洁白的雪峰。

"我梦扁舟入吴越":我梦中乘着小舟适逢吴越之地,

"长廊静院灯如月":长长的走廊、宁静的庭院,院子里的灯光如同明亮的月光。

"开门不见人与牛":开门一看,却不见人与牛,

# 开门不见人与牛:自注:有诗见寄云林下闲,看水牯牛。

"惟见空庭满山雪":只见那空旷的庭院和满山的白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雪斋》是宋代苏轼所作的杂言古诗,借咏西斋雪景寄寓情怀。诗中先写峨眉雪岭高耸、五月犹寒之景,以“冻蚁”喻行人困于烦热,暗讽尘世争名逐利之态;继而点出法言禅师筑“雪斋”以解人间烦忧,既赞其超脱,亦吐露自身对清静之境的向往;末句以梦游吴越、空庭雪满的虚景作结,虚实相生间强化了对淡泊境界的追求。全诗巧用对比手法,语言凝练而意境空灵,于写景中融禅意哲思,既显苏诗豪放洒脱之风,又透露出其在逆境中寻求心灵澄明的人生态度,结构井然且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苏轼于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春在徐州创作此诗。苏轼在杭州时,与法惠院僧人法言结识,曾为法言所居之东轩题写“雪斋”之名。苏轼前往徐州任职后,他让郡从事毕景儒以篆书书写“雪斋”,并赋诗一首寄给法言,以表对雪斋的怀想与情谊。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雪景与心境的杂言古诗,描绘了峨眉积雪、尘世纷扰,营造出清冷超脱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宁静世界的向往与摆脱人间热恼的追求。

2. 写作手法

对比:以“峨眉山西雪千里”的广袤与“北望成都如井底”的狭窄对比,突出雪景的辽阔与独特。

3. 分段赏析

“君不见峨眉山西雪千里,北望成都如井底”:开篇苏轼以夸张且极具画面感的笔触,引导读者将目光投向那峨眉山西面,皑皑白雪连绵千里。“雪千里”的描述,瞬间勾勒出雪的广袤无垠;“北望成都如井底”,则通过奇特的视角对比,从侧面烘托出雪山的巍峨与宏大,展现出一幅壮阔而又奇幻的雪山图景,也暗示了自身所处环境与外界的隔阂。“春风百日吹不消,五月行人如冻蚁”:这两句进一步强调雪的持久与寒冷。春风吹拂百日,积雪却依然顽强地存在,丝毫没有消融的迹象。到了五月,本应是暖意渐浓之时,行人却仿佛冻僵的蚂蚁,在严寒中艰难行进。苏轼用“春风百日”与“五月”的时间对比,以及“冻蚁”这一鲜活比喻,生动地展现出雪的冷冽与坚韧,也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埋下伏笔。“纷纷市人争夺中,谁信言公似赞公”:笔锋一转,苏轼将视角从雪山拉回到尘世。在熙熙攘攘的市井中,众人都陷入争名夺利的漩涡,喧嚣而浮躁。而在此情境下,又有谁能相信言公如同赞公一般,能超脱尘世,保持内心的宁静与高洁呢?这两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苏轼对世俗的不屑,以及对像言公、赞公这类超脱之人的敬佩与向往。“人间热恼无处洗,故向西斋作雪峰”:苏轼直言,人世间充满了烦恼与燥热,这些烦恼如影随形,让人无处可逃、无处可洗。正因如此,他才将西边的书斋当作洁白的雪峰,试图在这一方小天地中,借助雪的纯净与清凉,来洗涤心灵,寻求内心的宁静与慰藉,以对抗现实的纷扰。“我梦扁舟入吴越,长廊静院灯如月”:苏轼在此描述自己的梦境,他梦到自己乘着一叶扁舟,悠然进入吴越之地。那里有长长的走廊、宁静的庭院,柔和的灯光如同明月般洒下,营造出一种静谧、清幽的氛围。这梦境是苏轼内心渴望的宁静世界的写照,与前文尘世的喧嚣形成强烈反差,展现出他对美好、宁静生活的憧憬。“开门不见人与牛,惟见空庭满山雪”:在梦境中打开门,没有见到任何人与牛,只有空旷的庭院和满山的白雪。这一景象空灵而寂寥,将梦境的清幽与超脱推向极致。苏轼以雪的纯净、空寂,彻底隔绝了尘世的纷杂,表达出他对彻底超脱、远离世俗的向往,也让整首诗在空灵的意境中收束,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车浮》

下一篇:宋·苏辙《中秋夜八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