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ōng
zhì
xuě
èr
shǒu
èr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jiā
jié
xiāo
tiáo
lòu
xiàng
zhōng
xuě
chuān
穿
chuāng
yǒu
yán
fēng
chū
yíng
guò
zhī
fēi
bìng
guī
duì
xiān
shī
kōng
shǔ
yùn
yíng
piáo
zhōng
guǎ
wèi
shí
xīn
hōng
zào
xìn
gōng
xián
bàn
máo
què
nián
lái
mài
dìng
fēng

译文

在冬至这个佳节里,陋巷显得格外萧条,雪花穿过窗户,带来阵阵寒风。出门迎接过往的客人,才知道自己并非生病,而是归来面对先师时,为常常一无所有而感到欣喜。瓢中装满了黍米酿造的酒,但最终觉得没什么味道,用石头取来的柴火烘烤灶台,确实有奇特的功效。很是嫌怨半夜的寒冷欺凌身上的粗毛衣服,但看到近年来麦子必定丰收,又感到无比喜悦。

逐句剖析

"佳节萧条陋巷中":在冬至这个佳节里,陋巷显得格外萧条,

"雪穿窗户有颜风":雪花穿过窗户,带来阵阵寒风。

"出迎过客知非病":出门迎接过往的客人,才知道自己并非生病,

"归对先师喜屡空":而是归来面对先师时,为常常一无所有而感到欣喜。

"黍酝盈瓢终寡味":瓢中装满了黍米酿造的酒,但最终觉得没什么味道,

"石薪烘灶信奇功":用石头取来的柴火烘烤灶台,确实有奇特的功效。

"颇嫌半夜欺毛褐":很是嫌怨半夜的寒冷欺凌身上的粗毛衣服,

"却喜年来麦定丰":但看到近年来麦子必定丰收,又感到无比喜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冬至雪二首(其二)》是北宋文学家苏辙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冬至时节陋巷中萧条景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寒冷中坚守清贫、不畏艰难的生活态度。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通过“陋巷”与“佳节”的对比,突出了环境的萧条;而“雪穿窗户”象征着生活的艰辛,但诗人却能从中感受到“颜风”,即颜回安贫乐道的风范。此外,“石薪烘灶”与“麦定丰”的描写,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首联描绘了冬至时节陋巷中的萧条景象,雪花穿过窗户,诗人却能从中感受到颜回安贫乐道的风范。颔联诗人出门迎接过客,表明自己并非生病,而是坚守清贫;回到家中,面对先师的画像,为自己的清贫生活感到欣慰。颈联描写诗人用黍米酿酒,虽满瓢但味道寡淡,而用石头烧火做饭却有奇效,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满足。尾联诗人虽嫌半夜寒冷侵袭,但更高兴的是来年麦子必定丰收,表达了对未来的乐观态度。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展现了苏辙在困境中坚守清贫、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佳节萧条陋巷中,雪穿窗户有颜风。”描绘了冬至佳节时,诗人在简陋的巷子里度过的情景。雪花穿过窗户,带来了一丝寒风,增添了节日的清冷氛围。颔联:“出迎过客知非病,归对先师喜屡空。”诗人出门迎接过客,表明自己并非生病,而是身体康健。回到家中,面对先师的画像,诗人因家境清贫而感到欣慰。颈联:“黍酝盈瓢终寡味,石薪烘灶信奇功。”诗人描述了自己用黍米酿造的酒虽然满瓢,但味道寡淡;而用石炭烧火取暖却有奇效。末联:“颇嫌半夜欺毛褐,却喜年来麦定丰。”诗人抱怨半夜的寒冷侵袭了身上的粗毛衣服,但又因麦子有望丰收而感到喜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千叶白莲花》

下一篇:宋·苏辙《劝子瞻修无生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