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jiāng
shàng
bīng
xiāo
àn
cǎo
qīng
sān
sān
qīng
xíng
qiáo
shuǐ
shèng
zhòng
diàn
zāo
qīng
sōng
xià
hán
huā
chū
è
zhōng
yōu
niǎo
jiàn
yīng
míng
dòng
mén
quán
mài
lóng
jīng
dòng
guàn
dān
chí
shé
shēng
shān
xià
píng
yīng
zhān
zhì
fēng
tóu
yuè
zān
yīng
gǎo
qún
hóng
mèi
lín
jiāng
yǐng
qīng
gài
huá
liú
shí
shēng
xiǎo
zhēng
xiān
xīn
dàng
yàng
guī
kuā
hòu
zuì
cóng
héng
zuì
lián
rén
sàn
西
xuān
jìng
ài
ài
xié
yáng
zhuó
shù
míng

译文

江面上的冰已经消融,岸边的草儿一片青青,人们三三五五地外出踏青。浮桥被水淹没,似乎承受不住众人的重量,野外的酒店里压榨浊酒不清。松树下的寒花刚刚绽开了花萼,山谷中的幽鸟渐渐发出嘤鸣之声。洞门的泉脉如龙眼般灵动,道观里的丹池中长出了鸭舌般的水草。山下的儿童拿着瓶罂玩耍,峰头有达官贵人聚集,鼓乐齐鸣。身着白衣红裙的女子临江而立,身影倒映在江水中,青色车盖的骏马踏着石头发出声响。清晨人们争先去踏青,心情荡漾,傍晚归来时人们醉酒后横七竖八。最让人喜爱的是众人散去后西轩的宁静,夕阳的余晖暖暖地照在树上,一片光明。

逐句剖析

"江上冰消岸草青":江面上的冰已经消融,岸边的草儿一片青青,

"三三五五踏青行":人们三三五五地外出踏青。

"浮桥没水不胜重":浮桥被水淹没,似乎承受不住众人的重量,

"野店压糟无复清":野外的酒店里压榨浊酒不清。

"松下寒花初破萼":松树下的寒花刚刚绽开了花萼,

"谷中幽鸟渐嘤鸣":山谷中的幽鸟渐渐发出嘤鸣之声。

"洞门泉脉龙睛动":洞门的泉脉如龙眼般灵动,

"观里丹池鸭舌生":道观里的丹池中长出了鸭舌般的水草。

"山下瓶罂沾稚孺":山下的儿童拿着瓶罂玩耍,

"峰头鼓乐聚簪缨":峰头有达官贵人聚集,鼓乐齐鸣。

"缟裙红袂临江影":身着白衣红裙的女子临江而立,身影倒映在江水中,

"青盖骅骝踏石声":青色车盖的骏马踏着石头发出声响。

"晓去争先心荡漾":清晨人们争先去踏青,心情荡漾,

"莫归夸后醉从横":傍晚归来时人们醉酒后横七竖八。

"最怜人散西轩静":最让人喜爱的是众人散去后西轩的宁静,

"暧暧斜阳著树明":夕阳的余晖暖暖地照在树上,一片光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踏青》是北宋诗人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春天冰消草青的景象,以及人们三五成群踏青的欢乐场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的描写,展现出春日的生机与活力。全诗语言自然,风格明快,表达了诗人对春日踏青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踏青》前四句‌描绘出江面冰层消融,岸边青草发芽,人们三五成群外出踏青的情景。“浮桥没水不胜重”写浮桥因水涨而被淹没,似乎承受不住人们踏青的重量,从侧面表现出踏青人数之多。“野店压糟无复清”,描绘了野店中酿酒的情景,暗示了人们踏青时的饮酒作乐,侧面烘托出游人如织的热闹与市井气息。‌中八句‌镜头转向山林幽谷与峰顶盛会,依次描绘了松树下的寒花刚刚绽放,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希望,山谷中幽鸟也渐渐发出嘤鸣之声,洞门泉水涌动,山下的儿童拿着瓶罂玩耍,充满了童趣,峰头的贵人们聚集,鼓乐齐鸣,身着白衣红裙的女子临江而立,身影倒映在江水中,美丽动人,青色车盖的骏马踏着石头发出声响等等画面,生动地描绘出了春日踏青的热闹场景。‌末四句‌从晨间争游的亢奋转向日暮人散的静谧,与白昼的喧闹形成对比,以“暧暧斜阳著树明”的安静暮色收束,给人以温馨、静谧之感,同时也为全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冬至雪》

下一篇:宋·苏辙《次韵冯弋同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