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热卧北窗":酷热中躺在北窗下,
"淋漓汗流注":汗水不停地流淌。
"蛟龙遁水府":蛟龙藏在水府里,
"谁起叩天户":是谁敲响了上天的门户。
"偶然终日风":偶然刮了一整天的风,
"振扰北山雾":搅动了北山的雾气。
"崩腾转相轧":汹涌奔腾,相互挤压,
"变化不容睹":变化快得让人看不清。
"雷声运车毂":雷声像车轮滚动,
"雨点倾豆黍":雨点像豆子小米般倾泻。
"逡巡溜河汉":片刻间雨水如天河决堤,
"指顾才笑语":刚谈笑指点,雨势就成了这样。
"破屋少干床":破旧的屋子里没几张干燥的床,
"茅苫固难御":茅草屋顶实在难以抵挡。
"出门泥没足":出门一步泥水就淹没了脚面,
"此厄比邻溥":这场灾祸遍及邻里。
"苟令终岁熟":如果能让全年丰收,
"敢有今日怒":又怎敢对今天的暴雨有怒气。
"晚照上东轩":傍晚的阳光照上了东窗,
"清风袭虚庑":清风吹进空敞的廊屋。
"微生免荷锄":我这微末之人不用扛锄头,
"但喜脱烦暑":只欢喜摆脱了酷暑。
"农父更事多":农夫经历的事多,
"缺塘已增土":已经给缺口的池塘加土护堤了。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事抒怀诗。介绍了诗人暑热中卧于北窗,后遇暴雨来袭,雷声轰鸣、雨点密集,破屋难挡雨水,出门泥泞没足,雨后清风送爽,农父已加固塘堤。表达了诗人对暴雨的感受,及对丰收的期盼与暑消后的欣喜。
2. 写作手法
白描:诗中以简练笔墨勾勒暴雨前后景象,如“执热卧北窗,淋漓汗流注”直写暑热中汗流不止的状态;“雷声运车毂,雨点倾豆黍”简笔描绘雷声如车响、雨点似豆落的暴雨之景,不加修饰却真切可感。
3. 分段赏析
“执热卧北窗,淋漓汗流注”,写酷热中躺在北窗下,汗水不停地流淌。开篇直陈暑热难耐的情景,以“汗流注”的细节,让人身感其热,为后文暴雨的到来做铺垫。“蛟龙遁水府,谁起叩天户”,“蛟龙”“天户”为想象之词,说蛟龙藏在水府,是谁叩响了上天的门户。以设问和神话意象,暗示暴雨将至,增添了神秘色彩,引出下文雨前的变化。“偶然终日风,振扰北山雾”,写偶然刮了一整天的风,扰动了北山的雾气。描绘雨前风起雾动的景象,“振扰”一词写出风的力量,雾被搅动也预示着天气即将剧变。“崩腾转相轧,变化不容睹”,“崩腾”“转相轧”形容云雾翻腾挤压的状态,说其变化之快让人来不及细看。紧承上文的风与雾,刻画天气变化的剧烈,渲染紧张氛围。“雷声运车毂,雨点倾豆黍”,“运车毂”喻雷声滚滚如车行驶,“倾豆黍”写雨点密集如豆类倾倒。以生动比喻描绘雷鸣雨骤之景,“运”“倾”二字显雷雨的气势,画面感极强。“逡巡溜河汉,指顾才笑语”,“逡巡”言时间短暂,“溜河汉”写雨水如天河倾泻,说片刻间大雨如银河决堤,刚谈笑指点,雨势已如此。极言雨来得急且大,呼应前文的天气变化。“破屋少干床,茅苫固难御”,“茅苫”指茅草屋顶,说破旧的房屋里没几张干燥的床,茅草屋顶实在难以抵挡大雨。转向写暴雨对百姓的影响,展现民生困境,流露关切之情。“出门泥没足,此厄比邻溥”,“没足”指淹没脚面,“比邻溥”言邻里皆受此灾。写出门便陷入没脚的泥泞,这场灾祸遍及邻里。进一步描绘暴雨带来的不便,凸显灾害范围之广。“苟令终岁熟,敢有今日怒”,“苟令”表假设,说如果能让全年丰收,又怎敢对今日的暴雨有怒气。从百姓视角出发,虽受雨灾却盼丰收,体现对农事的重视,情感真切。“晚照上东轩,清风袭虚庑”,“晚照”指雨后夕阳,“虚庑”为空敞的廊屋,写夕阳照上东窗,清风侵入空廊。描绘雨霁后的清朗景象,与前文的暴雨形成对比,氛围转为宁静。“微生免荷锄,但喜脱烦暑”,“微生”为自谦之词,说自己不必锄地,只为摆脱酷暑而欢喜。写自身因雨解暑的轻松,与百姓的困境形成对照,也显雨带来的另一重好处。“农父更事多,缺塘已增土”,“更事多”指农夫阅历丰富,说他们已给缺口的池塘加土护堤。刻画农夫应对灾害的经验,体现其勤劳与智慧,也暗含对农业生产的关注,收束全篇。
上一篇:宋·苏辙《仲夏始雷》
下一篇:宋·苏辙《腊雪五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