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g
zhǔ
簿
běn
shàn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shàn
cóng
běn
lái
fēng
fēi
běn
fēng
fēng
fēi
shàn
zhōng
chū
wèn
fēng
běn
cóng
fēng
zhī
dāng
wèn
tài
kōng
kōng
ruò
shì
fēng
xué
tóng
tóng
kōng
xìng
shì
fēi
fēng
zōng
dàn
zhí
běn
shàn
fēng
lái
qióng

译文

扇子是从日本传来的,但扇出的风并非日本独有的风。风也不是从扇子里直接产生的,那风究竟从哪里来呢。风自己也不知道源头,那就得去问广阔的天空了。如果天空是风的源头,那它也就和具体的物体没什么不同了。和具体事物一样,怎能算真正的“空”,这些具体事物,都不是风的根本。但只要手握这把日本扇,自然会有无穷的风吹来。

逐句剖析

"扇从日本来":扇子是从日本传来的,

"风非日本风":但扇出的风并非日本独有的风。

"风非扇中出":风也不是从扇子里直接产生的,

"问风本何从":那风究竟从哪里来呢。

"风亦不自知":风自己也不知道源头,

"当复问太空":那就得去问广阔的天空了。

"空若是风穴":如果天空是风的源头,

"既自与物同":那它也就和具体的物体没什么不同了。

"同物岂空性":和具体事物一样,怎能算真正的“空”,

"是物非风宗":这些具体事物,都不是风的根本。

"但执日本扇":但只要手握这把日本扇,

"风来自无穷":自然会有无穷的风吹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杨主簿日本扇》是北宋文学家苏辙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作以友人杨主簿的日本扇为缘起,围绕“扇”与“风”展开思辨:先点出扇子来自日本而风无地域属性,进而追问风的本源,从风到太空逐层探究,又否定将具体事物等同于风的本质,最终回归日常,指出执扇便可得无穷之风。全诗语言质朴,以小见大,在对现象与本质的辨析中,暗含不必执着本源、立足当下的生活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前四句“扇从日本来,风非日本风。风非扇中出,问风本何从”,以“日本扇”为起点,先点出器物的来源与现象的分离:扇子虽来自日本,但它扇出的风却不专属日本,打破了“器物产地决定其功能属性”的直观联想。接着进一步追问:风并非原本藏在扇中,那么风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此处以日常观察为引子,看似简单的对比与设问,实则暗含对“表象与本质”的初步思考,器物是有形的、具体的,而它引发的现象(风)却是无形的、超越器物本身的,为后文的哲理思辨做了铺垫。接着四句“风亦不自知,当复问太空。空若是风穴,既自与物同”,诗人顺着“风从何来”的思路继续探究:若风自身也无法说明来源,便需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太空”。但随即又对这一假设提出质疑:如果太空是风的源头(“风穴”),那么太空就成了与“扇子”类似的具体载体,和其他事物并无本质区别。这几句从具体现象(风)推向抽象太空,又通过逻辑反问打破对“本源”的简单归因,展现出层层深入的思辨过程,避免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接下来两句“同物岂空性,是物非风宗”,是对前文假设的进一步否定:若太空与具体事物(如扇子)本质相同,那它就不具备“空性”,即超越具体形态的终极本质;而任何具体的“物”(包括扇子、太空这样的“风穴”),都不是风的根本源头(“风宗”)。此处融入了对“空”与“有”的哲学思考,诗人并非否定事物的存在,而是强调不能将具体载体等同于终极本质,逻辑严谨而不晦涩。末二句“但执日本扇,风来自无穷”,在一番层层递进的追问与辨析后,诗人最终回归生活本真:不必执着于探究风的终极来源,只要手持这把日本扇,扇动时自然有无穷清风拂面。这一结尾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朴素的智慧,哲学思辨虽有价值,但不必脱离现实;立足当下、顺应自然,在具体实践中感受事物的功用,本身就是一种通透的认知。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卢鸿草堂图》

下一篇:宋·苏辙《除夜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