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ān
xuě
làng
zhāi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zhé
lǎo
cháng
dōng
tún
tāo
rào
zhī
lóng
zūn
mén
qián
shí
àn
jīng
tiě
cháo
jìn
méi
tái
hūn
rén
xiāng
wàng
lái
shuǐ
zhù
piān
zhōu
shí
guò
jiāng
西
cūn
chuāng
zhōng
gǎo
liàn
shū
yǎn
jiè
zhěn
shàng
léi
tíng
jīng
ěr
mén
kān
shuǐ
guài
wàng
jiè
chǔ
xiē
shí
zhāo
hún
rén
shēng
chū
chù
nán
liào
liú
píng
zhuó
shuǐ
chū
gēn
jīng
xuán
zhú
jīn
suō
shàng
dài
fēng
hén
gāo
zhāi
xuě
làng
juǎn
cāng
shí
běi
sǒu
wèi
jiàn
lùn
quán
fēi
shuǐ
xíng
dòng
qióng
biān
xuě
fān
pén
bēi
jìng
zuì
wàn
shì
jiāng
chéng
wèi
yóu
yīng
cún

译文

杜甫曾被贬谪居住在东屯这个地方,看到波涛环绕着房屋,便知晓此处有龙潜藏的尊贵气象。雪浪斋门前的石岸坚固得如同精铁一般矗立着,潮汐不断冲刷,将石岸上的莓苔昏暗之色都洗净了。当地的百姓隔着水两岸相对而居,时常有小船划过,前往江西村。从窗户望出去,那如白色丝绢般的景色让人的眼界大为开阔,躺在枕上,能听到如雷霆般震耳欲聋的声音。实在难以忍受水怪无端地惊扰客人,想要借用《楚辞·招魂》中的“些”字来招回魂魄,驱散恐惧。人生的进退出处本来就难以预料,人就像浮萍附着在水面上,一开始就没有根。战场上旌旗随着金鼓的声音迅速进发,而那些蓑衣斗笠上还带着风雨侵蚀的痕迹。在高雅的书斋中,雪白的浪花翻卷着苍色的石头,北方的老者未曾见过这样的景象,可能会怀疑这是开玩笑的说法。奔腾的泉水飞溅的水流在行进途中都被冻住了,这偏远边地的腊月大雪如同翻倒的盆子倾泻而下。喝上一杯酒径直醉倒,便觉得万事都已足够,江城独有的气息应该还留存着。

逐句剖析

"谪居杜老尝东屯":杜甫曾被贬谪居住在东屯这个地方,

"波涛绕屋知龙尊":看到波涛环绕着房屋,便知晓此处有龙潜藏的尊贵气象。

"门前石岸立精铁":雪浪斋门前的石岸坚固得如同精铁一般矗立着,

"潮汐洗尽莓苔昏":潮汐不断冲刷,将石岸上的莓苔昏暗之色都洗净了。

"野人相望来水住":当地的百姓隔着水两岸相对而居,

"扁舟时过江西村":时常有小船划过,前往江西村。

"窗中缟练舒眼界":从窗户望出去,那如白色丝绢般的景色让人的眼界大为开阔,

"枕上雷霆惊耳门":躺在枕上,能听到如雷霆般震耳欲聋的声音。

"不堪水怪妄欺客":实在难以忍受水怪无端地惊扰客人,

"欲借楚些时招魂":想要借用《楚辞·招魂》中的“些”字来招回魂魄,驱散恐惧。

"人生出处固难料":人生的进退出处本来就难以预料,

"流萍著水初无根":人就像浮萍附着在水面上,一开始就没有根。

"旌旗旋逐金鼓发":战场上旌旗随着金鼓的声音迅速进发,

"蓑笠尚带风雨痕":而那些蓑衣斗笠上还带着风雨侵蚀的痕迹。

# 笠:原作苙,据明蜀本改。

"高斋雪浪卷苍石":在高雅的书斋中,雪白的浪花翻卷着苍色的石头,

"北叟未见疑戏论":北方的老者未曾见过这样的景象,可能会怀疑这是开玩笑的说法。

"激泉飞水行亦冻":奔腾的泉水飞溅的水流在行进途中都被冻住了,

"穷边腊雪如翻盆":这偏远边地的腊月大雪如同翻倒的盆子倾泻而下。

"一杯径醉万事足":喝上一杯酒径直醉倒,便觉得万事都已足够,

"江城气味犹应存":江城独有的气息应该还留存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子瞻雪浪斋》是北宋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首七言排律。全诗共十六句,开篇以如精铁般坚硬的石岸、日夜不息的潮汐等自然意象勾勒景象,营造出苍莽的氛围;诗中通过“窗中缟练舒眼界”等对仗工整的语句,生动展现雪浪斋独特的景观风貌。继而笔锋一转,以“人生出处固难料”直抒胸臆,抒发了对宦海沉浮、人生境遇难以预料的感慨。该诗创作于元祐八年(1093年)的开封,采用七言排律这一体裁,押元韵;在写作手法上运用虚实结合的笔法,将对雪浪斋景物的细致摹写与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巧妙融合。黄节在《诗学》中评价这首诗“气体苍莽”,其风格与苏轼的唱和诗作形成了鲜明的差异,展现出苏辙自身的创作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祐八年(1093年),彼时苏辙于开封担任门下侍郎一职,在此期间,他针对兄长苏轼所作的《雪浪斋》诗进行了唱和。当时,新旧党争愈发激烈,政治环境波谲云诡。诗中“谪居杜老尝东屯”等语句,巧妙化用杜甫流寓夔州的典故,实则暗喻自身宦海沉浮、仕途波折不断。据相关文献记载,这首作品完成于苏辙政治生涯的后期阶段,距离他遭贬谪至汝州,仅仅间隔两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排律,也是一首写景抒情兼抒发人生感慨诗。该诗介绍了雪浪斋周边独特的自然环境,描绘了当地野人隔水而居、扁舟往来等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在复杂政治环境下,借酒消愁、寻求内心片刻安宁的心境,流露出一种豁达又略带无奈的情绪。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高斋雪浪卷苍石”。“高斋”“苍石”为实写,“高斋”是诗人所在真实居所,“苍石”是斋外实际可见的青色石头。“雪浪”是虚写,是诗人将水流冲击苍石溅起的水花、涌起的水势,想象成白色雪浪。虚实结合,以实衬虚,营造出雄浑壮阔意境,让读者如临其境。用典:“北叟未见疑戏论”一句巧用《淮南子》中塞翁失马的寓言典故。典故原意指边塞老人面对马的得失等变故,能以辩证眼光看待,体现世事无常、祸福相依的哲理。作者在诗中以“北叟未见疑戏论”使用此典故,写未经历世事的北叟会怀疑相关说法是戏言,借典故中蕴含的世事难料之意,突出全诗“人生出处固难料”的主题表达。

3. 分段赏析

“谪居杜老尝东屯,波涛绕屋知龙尊”,开篇借杜甫流寓夔州东屯的典故,暗示自身宦途波折。“波涛绕屋”营造出一种宏大又略带神秘的氛围,展现出环境的独特,为后文对雪浪斋的描写做铺垫。“门前石岸立精铁,潮汐洗尽莓苔昏”,此句描绘了雪浪斋门前石岸的景象。“立精铁”将石岸比作精铁,形象地写出石岸的坚固,而“潮汐洗尽莓苔昏”则通过潮汐的冲刷,展现出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迁,动静结合。“野人相望夹水住,扁舟时过江西村”,描绘了当地百姓隔水而居的生活场景,“相望”体现出居住的分散与宁静,“扁舟时过”则增添了动态的诗意,展现出一种质朴的乡村生活风貌。“窗中缟练舒眼界,枕上雷霆惊耳门”,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描写。“窗中缟练”描绘出从窗户望出去,如白色丝绢般的景色,让人眼界开阔;“枕上雷霆”则写出在枕上能听到如雷霆般的声音,给人以强烈的听觉冲击,侧面烘托出雪浪斋周边自然景观的壮阔。“不堪水怪妄欺客,欲借楚些时招魂”,“水怪妄欺客”赋予水怪以人的行为,增添了神秘色彩,“欲借楚些时招魂”则借用典故,表达出诗人对这种奇异现象的无奈以及想要借助招魂来驱散恐惧的心理。“人生出处固难料,流萍著水初无根”,此句由景入情,将人生比作无根的浮萍,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漂泊不定的感慨,体现出诗人在复杂政治环境下的迷茫与无奈。“旌旗旋逐金鼓发,蓑笠尚带风雨痕”,前一句描绘出战场上旌旗随着金鼓声而动的场景,展现出一种紧张的氛围;后一句则刻画了蓑笠上带着风雨痕迹的形象,暗示了生活的艰辛,二者形成对比,进一步深化了人生的感慨。“高斋雪浪卷苍石,北叟未见疑戏论”,描绘了高斋中雪浪翻卷着苍石的壮观景象,“北叟未见疑戏论”则表明这样的景象是北方老者未曾见过的,可能会被怀疑是戏言,从侧面突出了雪浪斋景色的独特与奇异。“激泉飞水行亦冻,穷边腊雪如翻盆”,描写了寒冬时节激泉飞水都被冻住,边地腊月大雪如翻盆般的景象,展现出环境的严酷,也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凄凉。“一杯径醉万事足,江城气味犹应存”,结尾诗人借酒消愁,一杯酒下肚便觉得万事都已足够,体现出一种豁达又略带无奈的心境。“江城气味犹应存”则表达出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之情,即便身处困境,依然能感受到江城独特的气息。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初筑南斋》

下一篇:宋·苏辙《闭居五咏其五移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