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íng
zhōng
zhòng
huā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kōng
tíng
yǒu
chū
zhòng
liù
zhū
huā
qīng
tóng
绿
yáng
liǔ
xiāng
yìng
chéng
tián
jiā
chūn
sàn
gāo
yóu
zhāo
tūn
méng
zào
zhī
xīn
chū
lái
jìn
chá
kāi
huā
guì
jié
chéng
jiā
bǎi
shì
jìn
shēng
jiē
shēng
běn
qióng
lòu
zhōng
nián
cháo
shī
jiǎo
duò
nán
hǎi
shēng
huán
mèng
huāng
xiá
zhù
shì
suī
duō
shē
sōng
yún
bàn
shuāi
lǎo
jiā

译文

空荡荡的庭院里什么都没有,起初种下了六株花。青桐和绿杨柳,相互映衬形成了农家景象。春天的雨水如同油脂般滋润大地,早晨的太阳让(草木)发出新芽。上天知道我的心意,(这些花木)刚种来时全是枯枝干槎。开花已经很可贵了,结出果实就更好了。所有事情都是这样,一生又有什么可叹息的呢。我生来原本就处境困窘简陋,中年时在朝廷官署任职。不小心失足被贬谪到南海,能够活着回来就像做了一场荒诞遥远的梦。建造的房屋虽然不多,对我来说却已经是奢侈了。有松竹陪伴着度过衰老之年,这样就足够了,再没有什么可增添的了。

逐句剖析

"空庭一无有":空荡荡的庭院里什么都没有,

"初种六株花":起初种下了六株花。

"青桐绿杨柳":青桐和绿杨柳,

"相映成田家":相互映衬形成了农家景象。

"春雨散膏油":春天的雨水如同油脂般滋润大地,

"朝暾发萌牙":早晨的太阳让(草木)发出新芽。

"造物知我心":上天知道我的心意,

"初来尽枯槎":(这些花木)刚种来时全是枯枝干槎。

"开花已可贵":开花已经很可贵了,

"结子成益佳":结出果实就更好了。

# 成:明蜀本作诚。

"百事尽如此":所有事情都是这样,

"一生复何嗟":一生又有什么可叹息的呢。

"我生本穷陋":我生来原本就处境困窘简陋,

"中年旅朝衙":中年时在朝廷官署任职。

"失脚堕南海":不小心失足被贬谪到南海,

"生还梦荒遐":能够活着回来就像做了一场荒诞遥远的梦。

"筑室虽不多":建造的房屋虽然不多,

"于我则已奢":对我来说却已经是奢侈了。

"松筠伴衰老":有松竹陪伴着度过衰老之年,

"已矣无复加":这样就足够了,再没有什么可增添的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庭中种花》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写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以作者中年被贬的经历为背景,记录了庭院中的生活片段,展现出他失意后寻求精神寄托的心境。全诗从“空庭一无有,初种六株花”的场景写起,用青桐、绿杨柳描绘出田园般的家景,借着“春雨散膏油”等意象展现植物生长萌发的过程。“开花已可贵,结子成益佳”等句子,通过植物的枯荣变化暗指人生的境遇,最后以“松筠伴衰老”寄托了晚年与自然相伴的淡泊心境。诗中“造物知我心”“百事尽如此”等句,体现了作者对命运无常的豁达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抒怀诗。介绍了诗人在空庭种六株花,见花木经春雨萌芽生长,联想到自身中年被贬南海、后得生还筑室安居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当下生活的满足,以及历经波折后平和豁达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比喻:“造物知我心,初来尽枯槎”以花木初种时的“枯槎”暗喻自身早年困顿与中年被贬的坎坷境遇;后写花木经春雨萌芽、开花结子,则暗喻自己历经磨难后得以安居的人生转折。借花木生长暗喻人生起伏,使情感抒发更含蓄自然。

3. 分段赏析

“空庭一无有,初种六株花。青桐绿杨柳,相映成田家”,开篇写庭院原本空无一物,起初种下六株花,还有青桐和绿杨柳,它们相互映衬,形成了如农家般质朴的景致。“空庭”点明环境的空旷,“初种”显种花之举的起始,青桐与杨柳的青绿相映,让庭院有了田园的气息,简单几笔勾勒出种花后的初步景象,透着几分闲适。“春雨散膏油,朝暾发萌牙。造物知我心,初来尽枯槎”,写春雨如膏油般滋润大地,清晨的阳光促使花木发芽。可造物主仿佛知晓我的心意,刚种下时这些花木全是枯枝干槎。“膏油”喻春雨滋养之力,“朝暾”点出晨光的作用,而“尽枯槎”的转折,既写实初种时的景象,又暗带一丝对花木能否成活的期待与忐忑。“开花已可贵,结子成益佳。百事尽如此,一生复何嗟”,说花木开花已属可贵,若能结果就更好了。世间万事都是这样,一生又有什么可叹息的呢?由花木的开花结果联想到世事,以小见大,将对花木的期许升华为对人生的感悟,透着随遇而安的豁达。“我生本穷陋,中年旅朝衙。失脚堕南海,生还梦荒遐”,自述生来家境贫寒,中年时在朝廷官署任职。后不慎被贬到南海,能活着回来连梦中都觉得荒远。“穷陋”写出身,“旅朝衙”记仕途经历,“堕南海”“生还”述坎坷遭遇,为后文筑室种花的安稳做铺垫,显人生的起伏。“筑室虽不多,于我则已奢。松筠伴衰老,已矣无复加”,说所建的房屋虽不多,对我而言却已算是奢侈。有松竹陪伴着老去,也就这样了,再没有什么可增添的。“奢”字显对现状的满足,松筠象征坚韧高洁,以其为伴,表达了对晚年安稳生活的知足,呼应开篇种花的闲适,尽显平淡中的安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咏霜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苏辙《王公生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