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án
zhōng
suǒ
yǒu
shí
shǒu
·
·
qiān
niú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qiān
niú
fēi
jiā
huā
zǒu
màn
huāng
zhēn
kāi
huā
huāng
zhēn
shàng
jiàn
màn
shēn
shuí
jiǎn
shā
jìn
zhī
qīng
lán
pén
shuǐ
qiǎn
jìn
jìn
xià
cùn
yín
jiē
ěr
cuì
ruò
cǎo
néng
líng
shuāng
chén
xìng
yǒu
bǐng
shòu
ān
wèn
qiū
chūn

译文

牵牛花算不上是美丽的花朵,它的藤蔓四处蔓延,进入荒芜的荆棘丛中。牵牛花在荒榛之上开放,却看不到它纤细的藤蔓身躯。是谁剪下轻薄的素纱,将它浸泡在盛有青蓝染料的盆子里。水太浅没能将它完全浸泡,牵牛花下面还留有一寸如同银色般的颜色。唉,你这脆弱的草儿,怎么能够经受住霜晨的寒冷呢。事物的本性是由天生的禀赋所决定的,哪里还去问是秋天还是春天呢。

逐句剖析

"牵牛非佳花":牵牛花算不上是美丽的花朵,

"走蔓入荒榛":它的藤蔓四处蔓延,进入荒芜的荆棘丛中。

"开花荒榛上":牵牛花在荒榛之上开放,

"不见细蔓身":却看不到它纤细的藤蔓身躯。

"谁剪薄素纱":是谁剪下轻薄的素纱,

"浸之青蓝盆":将它浸泡在盛有青蓝染料的盆子里。

"水浅浸不尽":水太浅没能将它完全浸泡,

"下余一寸银":牵牛花下面还留有一寸如同银色般的颜色。

"嗟尔脆弱草":唉,你这脆弱的草儿,

"岂能凌霜晨":怎么能够经受住霜晨的寒冷呢。

"物性有禀受":事物的本性是由天生的禀赋所决定的,

"安问秋与春":哪里还去问是秋天还是春天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赋园中所有十首(其八·牵牛)》是北宋苏辙写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对牵牛花的描写,展现了其平凡质朴的生长环境和形态特点。前四句描绘牵牛花蔓延到荒榛中,开花时难以见到纤细藤蔓,给人一种荒凉之感。第五、六句通过想象,将牵牛花的颜色比作薄纱浸青蓝染料,增添奇幻色彩。中间四句细致刻画了水浅未能完全浸泡,留下银色部分的色彩特征。后两句转入哲理思考,感叹牵牛花脆弱难凌霜,点明事物本性由禀赋决定,蕴含深刻哲理。整首诗从外在描写到内在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哲理的洞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前四句:“牵牛非佳花,走蔓入荒榛。开花荒榛上,不见细蔓身。”开篇诗人对牵牛花作出评价,认为它并非佳花,且描绘其藤蔓生长在荒榛之中,开花时也难以见到藤蔓本身。这里通过对牵牛花生长环境和形态的描写,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平凡、质朴甚至略带荒凉的基调,引发读者对牵牛花这一平凡植物的关注。第五、六句:“谁剪薄素纱,浸之青蓝盆。”诗人发挥奇特的想象,将牵牛花的颜色比作薄素纱被浸泡在青蓝染料盆中,把自然现象与想象巧妙结合,使牵牛花的颜色有了奇幻的色彩,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让读者对牵牛花的颜色形成有了更生动的感受。第七、八句:“水浅浸不尽,下余一寸银。”进一步描述染色情景,“水浅浸不尽”点明了实际情况,由于水浅导致染色不完全,“下余一寸银”则细致地描绘出未被染色的部分如同银色般,与前文的想象形成对比,更加突出了牵牛花色彩的独特,也体现了诗人观察的细致入微。第九、十句:“嗟尔脆弱草,岂能凌霜晨。”诗人由对牵牛花外在的描写转入对其内在本质的思考,“嗟”字表达了诗人的感叹之情,认为牵牛花如脆弱之草难以经受霜晨的寒冷,暗示了其生命的脆弱性,为尾联的哲理阐述做铺垫。后两句:“物性有禀受,安问秋与春。”是全诗的升华,诗人点明事物的本性是由天生的禀赋决定的,不必纠结于季节等外在因素。这一哲理的表达使诗歌不仅仅停留在对牵牛花的咏叹上,更上升到对自然规律和事物本质的思考层面,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记病》

下一篇:宋·苏辙《咏霜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