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án
mài
èr
shǒu
(
)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shū
yōng
fèn
rén
xián
pín
bìng
lián
tiān
yǎng
rén
cán
mián
bào
dōng
qiú
mài
shú
xuán
gōng
tāng
bǐng
xīn
xié
sāng
xiǎo
chū
shí
suì
guī
chén
mǎn
shēn
jiā
jiā
xīn
zuò
shè
diǎn
qiān
qián
zhuī
lín

译文

自认为自己太过疏懒而遭人嫌弃,好在老天怜悯,还肯照顾我这贫病之人。桑蚕吐丝作茧,冬裘也已经准备妥当,田里的麦子都慢慢成熟了,很快就能享用新鲜出炉的汤饼了。早上很早就外出采桑,清凉的露水湿了鞋袜,捡拾麦穗,日暮方归,尘土满身。到了收获的时候,村中家家都不辞辛苦筹办秋社祭祀活动,我也会典当物品,借钱买来贡品,并开心地像乡邻们那样,表达自己的一片诚心。

逐句剖析

"疏慵自分人嫌我":自认为自己太过疏懒而遭人嫌弃,

# 自分:指自料,自以为。,疏慵:疏懒,懒散。

"贫病可怜天养人":好在老天怜悯,还肯照顾我这贫病之人。

# 可怜:怜悯。,贫病:指穷且病;既穷且病的人。

"蚕眠已报冬裘具":桑蚕吐丝作茧,冬裘也已经准备妥当,

# 具:备。

"麦熟旋供汤饼新":田里的麦子都慢慢成熟了,很快就能享用新鲜出炉的汤饼了。

"撷桑晓出露濡足":早上很早就外出采桑,清凉的露水湿了鞋袜,

# 撷桑:采摘;摘取。

"拾穗暮归尘满身":捡拾麦穗,日暮方归,尘土满身。

"家家辛苦大作社":到了收获的时候,村中家家都不辞辛苦筹办秋社祭祀活动,

"典我千钱追四邻":我也会典当物品,借钱买来贡品,并开心地像乡邻们那样,表达自己的一片诚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蚕麦二首(其一)》是宋代苏辙所作的七言律诗,展现乡村生活图景。诗中前两联,诗人以“疏慵自分人嫌我,贫病可怜天养人”直抒感慨,借蚕眠麦熟获生活保障。后两联“撷桑晓出露濡足,拾穗暮归尘满身”通过细节描写,刻画农民劳作艰辛,即便辛苦仍“典我千钱追四邻”操办社事。写作上直抒胸臆与细节描写结合,生动呈现乡村生活。首联自道处境,颔联点明蚕麦意义,颈联凸显劳作不易,尾联反映社事习俗。此诗质朴自然,饱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真实描绘乡村生活,展现苏辙对民生的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反映乡村生活题材的诗。描绘了乡村中蚕麦生长收获给人们带来生活保障,同时刻画劳动人民采桑拾穗的辛苦劳作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乡村生活状态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撷桑晓出露濡足,拾穗暮归尘满身”,细致描绘农民早晚劳作的艰辛场景,体现劳动的不易。

3. 分段赏析

首联:诗人自道疏慵被人嫌弃,贫病中幸得上天以蚕麦收成养护,为全诗定下感慨生活的基调。颔联:点明蚕眠麦熟,为人们带来冬裘与新汤饼,展现蚕麦对生活的重要意义。颈联:通过“晓出露濡足”“暮归尘满身”的细节,突出农民采桑拾穗从早到晚的辛苦。尾联:写家家辛苦操办社事,甚至典钱追随邻里,反映乡村社事习俗及农民生活的不易。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以平实无华的语言,传递出真挚醇厚的情感。它如实勾勒出农民的生活画卷,将他们日常的辛勤劳作、面对生活的坚韧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中也饱含着对农民勤劳品质、坚韧精神的由衷赞颂,更体现出他们在生活中所秉持的感恩之心,以及邻里间团结互助的美好风尚。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蚕麦》

下一篇:宋·苏辙《记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