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ǔ
gǎn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liǔ
wàn
liǔ
zuò
yún
tún
zhòng
shí
luàn
chā
gēn
gēn
shé
shēn
bào
yǎng
shì
jiàn
tiáo
chán
xuān
kāi
huā
sān
yuè
luàn
fēi
xuě
guò
qiáng
shuǐ
huán
qióng
gāo
yuǎn
fēng
jìn
zhuì
yán
hūn
ǒu
rán
zhí
duò
zhōng
shuǐ
huà
wéi
píng
qīng
qiě
fán
suí
shàng
xià
dìng
xìng
gǎi
tiān
shǐ
使
rán
nán
shān
lǎo
sōng
cháng
bǎi
chǐ
gēn
shí
jiāo
lóng
pán
qiū
shēn
shàng
qīng
liú
míng
zhū
yuán
chéng
chūn
shēng
duǎn
duǎn
gēn
zhǐ
cháng
ér
jiān
shén
nóng
cháng
yào
zuì
shàng
pǐn
zhí
zhōng
wēn
shēng
bǐng
shòu
jiǔ
shì
shǐ
fēn
xián

译文

柳湖旁万千柳树像云团般聚集,栽种时随意扦插,不需要完整的根系。柳树的根像卧着的蛇,树干粗壮得需两人合抱,抬头仰望,看不见蝉,只听到它们喧闹的叫声。三月开花时,柳絮像漫天飞雪般纷乱,飘过墙头、越过水面,一去不返。柳絮被吹到极高极远的地方,直到风力耗尽,便坠落泥土中,颜色变得暗淡。偶尔有柳絮直接落入湖中,便化作浮萍,轻盈又繁多。浮萍随着波浪上下浮动,没有固定的去向,这是它的本性未变,自然规律使它如此。南山的老松高达百尺,根系扎入石底,像蛟龙般盘曲。深秋时,松叶上的露水像雨一样,倾泻入土时,像圆润的明珠。趁着春天生长,松树叶子长得短短的,树根像手指般粗壮,既长又坚实。神农尝百草时,松根被列为最上等的药材,药效温润,甚至能超过钟乳石。万物生来所秉承的天性早已不同,世俗又是从何时开始区分愚笨与贤能呢。

逐句剖析

"柳湖万柳作云屯":柳湖旁万千柳树像云团般聚集,

"种时乱插不须根":栽种时随意扦插,不需要完整的根系。

"根如卧蛇身合抱":柳树的根像卧着的蛇,树干粗壮得需两人合抱,

"仰视不见蜩蝉喧":抬头仰望,看不见蝉,只听到它们喧闹的叫声。

"开花三月乱飞雪":三月开花时,柳絮像漫天飞雪般纷乱,

"过墙度水无复还":飘过墙头、越过水面,一去不返。

"穷高极远风力尽":柳絮被吹到极高极远的地方,直到风力耗尽,

"弃坠泥土颜色昏":便坠落泥土中,颜色变得暗淡。

"偶然直堕湖中水":偶尔有柳絮直接落入湖中,

"化为浮萍轻且繁":便化作浮萍,轻盈又繁多。

"随波上下去无定":浮萍随着波浪上下浮动,没有固定的去向,

"物性不改天使然":这是它的本性未变,自然规律使它如此。

"南山老松长百尺":南山的老松高达百尺,

"根入石底蛟龙蟠":根系扎入石底,像蛟龙般盘曲。

"秋深叶上露如雨":深秋时,松叶上的露水像雨一样,

"倾流入土明珠圆":倾泻入土时,像圆润的明珠。

"乘春发生叶短短":趁着春天生长,松树叶子长得短短的,

"根大如指长而坚":树根像手指般粗壮,既长又坚实。

"神农尝药最上品":神农尝百草时,松根被列为最上等的药材,

"气力直压钟乳温":药效温润,甚至能超过钟乳石。

"物生禀受久已异":万物生来所秉承的天性早已不同,

"世俗何始分愚贤":世俗又是从何时开始区分愚笨与贤能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柳湖感物》是北宋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人借景物抒发情感,通过描绘柳湖四季景色的变迁,寄托了自己仕途遭遇挫折后的复杂心情。诗歌先描绘柳湖之柳:万柳如云聚集,种时无需深根,长大后树干合抱却难挡蜩蝉喧,三月飞花如乱雪,最终或坠泥土或入湖化浮萍,随波无定。再写南山老松:根蟠石底如蛟龙,秋露入土、春生短叶,根坚且为神农尝药之上品。他的兄长苏轼曾亲自到陈州探望,还创作了《和次韵子由柳湖感物》一诗加以宽慰,诗中以柳树作比喻阐述道理,劝诫苏辙顺应当时的形势,这体现出兄弟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在文学上的互动交流。全诗运用对比手法,将柳树与松树的生长状态、禀性功用对比,借两种植物的不同“禀受”,抒发对事物天性各异的感慨,暗含对世俗以“愚贤”区分事物的反思。语言朴素自然,于景物描写中寄寓哲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北宋时期,苏辙被贬至陈州担任教谕一职,居住在柳湖西北侧的读书台(后来称作苏亭)。由于仕途遭遇挫折,他内心满是苦闷,于是以柳湖的景物为寄托,创作了《柳湖感物》一诗来抒发自身情感。他的兄长苏轼得知此事后,在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特意前往陈州探望,兄弟二人一同游览柳湖,乘船泛舟时相互唱和诗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抒怀诗。借柳湖之柳随波无定的生长状态和南山老松根深坚韧的景象,写出了对事物天性各异的感慨与对世俗区分愚贤的反思。

2. 分段赏析

“柳湖万柳作云屯,种时乱插不须根”,描绘柳湖柳树的繁盛与生长特点。万株柳树聚如云层,种植时随意扦插无需深根,“云屯”显数量之多、长势之盛,“乱插不须根”写柳树易活的特性,起笔便勾勒出柳湖柳色的鲜活景象。“根如卧蛇身合抱,仰视不见蜩蝉喧”续写柳树形态与环境。根部如卧蛇盘曲,树干粗壮可合抱,抬头不见蝉鸣,“卧蛇”喻根之形态,“身合抱”显树之粗壮,“不见蜩蝉喧”则以静衬树之高大浓密,从形到声展现柳树的生长状态。“开花三月乱飞雪,过墙度水无复还”转向柳絮飘飞之景。三月柳花绽放如飞雪乱舞,飘过墙、越过水不再返回,“乱飞雪”以比喻写柳絮之轻盈,“过墙度水无复还”暗写其漂泊无定,为后文浮萍之喻铺垫。“穷高极远风力尽,弃坠泥土颜色昏。偶然直堕湖中水,化为浮萍轻且繁”写柳絮的归宿。柳絮被风吹到极致后坠落泥土,颜色暗淡;偶然落入湖中则化为轻盈繁盛的浮萍,“弃坠泥土”与“化为浮萍”对比,写柳絮不同归宿。“随波上下去无定,物性不改天使然”点出自然规律对事物的影响,表达了对自然万物本性和规律的尊重与感慨,暗示世间万物都有其既定的发展轨迹和特性。“南山老松长百尺,根入石底蛟龙蟠”转写南山松树,与柳树形成对比。老松高达百尺,根入石底如蛟龙盘曲,“长百尺”显松之高大,“蛟龙蟠”喻根之坚韧,开篇便立起松树苍劲的形象,与柳树的轻盈形成鲜明对照。“秋深叶上露如雨,倾流入土明珠圆。乘春发生叶短短,根大如指长而坚”细写松树特性。深秋叶上露珠如雨滴落土中,如明珠圆润;春日生发短叶,根如手指粗长坚硬,从秋冬到春夏,从叶露到根须,刻画松树的坚韧与生机。“神农尝药最上品,气力直压钟乳温”赞松树药用价值。松树被神农列为药中上品,药效胜过钟乳石的温润,以权威评价显松树实用价值,进一步突出其珍贵。“物生禀受久已异,世俗何始分愚贤”由物及人,抒发感慨。万物生来禀赋不同,世俗为何要随意划分愚贤呢?以柳树与松树的差异起兴,借物喻理,暗含对世俗妄分贤愚的反思,使诗歌在咏物之外更添哲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湖阴曲》

下一篇:宋·苏辙《次韵刘贡父省中独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