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无复家":出家之后便不再有家,
"视身等云浮":看待自身如同浮云飘浮。
"东西随风行":随风飘荡,四处漂泊,
"忽然遍九州":不经意间就走遍了天下。
"君居龙川城":你居住在龙川城,
"筑室星一周":建房已过了一年。
# 星一周:即一星周,星周即星回,指星宿回复原位,谓一年时间。
"屋瓦如翬飞":屋瓦像鸟展翅欲飞,
# 翬飞:形容宫室的高峻壮丽。翚:五彩的山雉。
"象设具冕旒":神像陈设还配有帝王戴的礼帽。
# 冕旒: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顶有延,前有旒,故曰“冕旒”。古代礼冠中最尊贵的一种。,象:指泥塑或木雕的偶人。
"弟子五六人":弟子有五六人,
"门徒散林丘":门徒散布在山林。
"本为百年计":本是做了百年的打算,
"自可一世留":自然可以在这世间长久停留。
"胡为不复顾":为何不再留恋,
"脱去如敝裘":像扔掉破衣服一样离去。
"万里一藤杖":手持一根藤杖远走万里,
"来从故人游":来与老朋友交游。
"故人病老翁":老朋友是个患病的老翁,
"轻重恐未酬":恐怕难以对你的情谊有恰当回应。
"疑君了心法":怀疑你已领悟了心法,
"万物皆浮沤":觉得万物都如泡沫般虚幻。
# 浮沤:水面上的泡沫。
"去彼非有嫌":离开那里并非有嫌隙,
"来此亦无求":来到这里也没有所求。
"是心摩尼珠":这颗心就像摩尼珠,
# 摩尼:梵语,珠之总称。
"不受箧笥收":不能用箱子收纳。
# 箧笥:藏物的竹器,竹箱子之类。
"故人感君意":老朋友感激你的心意,
"一言还信不":你可相信我一句话。
"远行不为此":远行不是为了这个,
"浪走非良谋":漫无目的地游走并非良策。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赠别诗。诗中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那种超脱凡尘、四海为家的独特人生境遇,并且深刻地传达出其对生命最终归宿的深沉思考。
2. 分段赏析
“出家无复家,视身等云浮”两句以佛理开篇。“无复”斩断世俗羁绊,“等云浮”将身体比作“飘云”,既写游方僧人的行迹,又暗含《金刚经》“如梦幻泡影”的佛教观念。动词“视”赋予主观体悟,使抽象哲理变得容易理解。“东西随风行,忽然遍九州”两句续写云游境界。“随风行”暗用列子御风的典故,“九州”与无形的“风”形成虚实对比,展现精神自由的恢弘气象,为下文具体行迹作铺垫。“君居龙川城,筑室星一周”两句转入实景。“星一周”既实指七年(北斗七星循环周期),又暗喻居所如星辰般永恒。“屋瓦如翚飞,象设具冕旒”两句工笔绘居所。“翚飞”(雉尾般翘起的屋檐)与“冕旒”(帝王礼冠)的意象组合,将简朴僧房神圣化,体现苏辙“即俗即真”的禅思。“弟子五六人,门徒散林丘”两句写传道场景。数字“五六”符合佛教“五比丘”“六和敬”制,“散林丘”的布局暗合“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的禅境,展现丛林教育的自然生态。“本为百年计,自可一世留”两句议论转折。“百年”“一世”的时间对仗,凸显修行者打破生死轮回的愿望。“胡为不复顾,脱去如敝裘”中将舍离世俗喻为丢弃破衣,既承庄子“去国捐俗”思想,又含南泉斩猫的公案机锋。比喻强化顿悟意味。“万里一藤杖,来从故人游“两句塑造访友形象。“万里”与“一杖”形成对比,写出行脚僧的孤勇;“故人”称谓流露儒家温情,体现宋人“以佛修心,以儒治世”的精神。“故人病老翁,轻重恐未酬”转入现实关怀。以“病老翁”自称,暗示接待力不从心。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但与前文超脱语境稍显不符。“疑君了心法,万物皆浮沤”两句阐发佛理。“浮沤”(水泡)喻出自《楞严经》,与首句“云浮”形成照应。副词“皆”字斩钉截铁,展现彻悟境界。“去彼非有嫌,来此亦无求”阐明往来无执。双重否定句式强化超然态度。逻辑严密,但艺术表现力平平。“是心摩尼珠,不受箧笥收”两句以宝珠喻心性。“摩尼珠”(如意宝)象征本心光明,“箧笥”(箱笼)代指世俗束缚,通过“不受”的否定式,凸显心性的超越。“故人感君意,一言还信不”回归和人的交流。以口语化表达增强亲切感,但“信不”的语言风格略显生硬。“远行不为此,浪走非良谋”两句双关收束。“此”既指物质馈赠,亦暗喻执着之念;“浪走”批评无明奔波,与“随风行”的真自由形成对照,体现苏辙“即事而真”的务实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