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官分所甘":被罢官我甘心接受,
"年来禄又绝":这些年来俸禄早已断绝。
"天公尚怜人":老天尚且怜悯百姓,
"岁赍禾与麦":每年赐予禾麦生长。
"经冬雪屡下":整个冬天多次降雪,
"根须连地脉":麦根深扎地底相连。
"庖厨望饼饵":厨房盼着面饼充饥,
"瓮盎思曲糵":瓮缸中惦记着酿酒的曲糵。
"一春百日旱":一整个春天百日大旱,
"田作龟板拆":田地干裂如龟甲纹。
"老农泪欲堕":老农眼泪将要落下,
"无麦真无食":没有麦子哪有饭吃。
"朱明候才兆":夏日征兆刚刚显现,
"风雷起通夕":整夜风雷交加不息。
"田中有人至":田里有人跑来报信,
"膏润已逾尺":雨水浸润已超一尺。
"继来不违愿":后续(雨水)若不违背心愿,
"饱食真可必":吃饱饭食终可实现。
"民生亦何幸":百姓生活多么幸运,
"天意每相恤":天意时常体恤疾苦。
"我幸又已多":我实在已足够幸运,
"锄耒坐不执":不必亲自下地耕作。
"同尔乐丰穰":与你们同庆丰收乐,
"异尔苦税役":却不用像你们苦于赋税。
"时闻吏号呼":时时听见差吏叫嚷,
"手把县符赤":手持红色催税公文。
"岁赋行自办":今年的赋税勉强凑齐,
"横敛何时毕":横征暴敛何时能停。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分段赏析
“夺官分所甘,年来禄又绝”,开篇直述境遇。诗人被罢官,认为是分内该承受的事,但近年来俸禄也断绝了,语气平淡中藏着无奈。前句写对罢官的坦然,后句写生活的困顿,为下文写对雨的期盼铺垫。“天公尚怜人,岁赍禾与麦”,转写对上天的感念。以为天公尚且怜惜百姓,每年会赐予禾苗与麦子,带有一丝对生活的期许。将天拟人化,体现出在困境中对自然馈赠的依赖。“经冬雪屡下,根须连地脉”,描绘冬日景象。整个冬天多次下雪,让庄稼的根须与大地的脉络相连,为作物生长积蓄力量。雪景的描写,暗示着对来年丰收的潜在希望。“庖厨望饼饵,瓮盎思曲糵”,从生活细节入手。厨房中盼望着饼饵等食物,瓮盎里惦记着酿酒的曲糵,通过对饮食的渴望,直白地表现出生活的窘迫和对丰收的急切。“一春百日旱,田作龟板拆”,笔锋一转写旱情。一整个春天百日大旱,田里的土地像龟板一样干裂,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干旱的严重,让人感受到庄稼生长的危机。“老农泪欲堕,无麦真无食”,聚焦老农的反应。老农泪水快要掉落,因为没有麦子就真的没有食物了,通过老农的情态,凸显干旱带来的生存威胁,充满生活的真实感。“朱明候才兆,风雷起通夕”,写喜雨来临的前奏。夏季的征兆刚出现,风雷就整夜兴起,“通夕”一词写出风雨持续时间之长,为下文的降雨蓄势。“田中有人至,膏润已逾尺”,描绘降雨后的景象。田里有人去查看,发现雨水滋润土地已超过一尺,“逾尺”突出雨量充沛,让人感受到久旱逢甘霖的喜悦。“继来不违愿,饱食真可必”,由雨生发出对未来的信心。想到后续雨水若能顺应心愿,吃饱肚子就真的有了保障,简单的话语中满是对丰收的笃定。“民生亦何幸,天意每相恤”,抒发对民生与天意的感慨。百姓的生活是多么幸运,上天的心意常常体恤他们,将丰收归功于天意,带有朴素的感恩之情。“我幸又已多,锄耒坐不执”,转向自身。诗人觉得自己幸运得更多,不用握着锄头犁耙劳作,对比农民的辛苦,流露出一种特殊的处境和复杂的情感。“同尔乐丰穰,异尔苦税役”,点出同与异。和百姓一同为丰收喜悦,但不同于他们要承受赋税徭役的苦楚,直白地揭示出自己与农民境遇的差别。“时闻吏号呼,手把县符赤”,描写官吏催税的情景。时常听到官吏大声呼喊,手里拿着红色的县府文书,“赤”字突出文书的醒目,也暗示着催税的急迫。“岁赋行自办,横敛何时毕”,以反问作结。每年的赋税还得自己设法办理,而横征暴敛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既写出了赋税的沉重,也表达出对横敛的不满,引人深思。
下一篇:宋·苏辙《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