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作日短至":疾病发作时正值冬至白昼渐短,
"病消秋气初":病情消退时已是初秋时节。
"山深足氛瘴":深山里充满了湿热的瘴气,
"俗俭少肴蔬":当地习俗俭朴,菜肴蔬果也很匮乏。
"药乱曾何补":胡乱用药何曾有什么补益,
"心安当自除":心境安宁病痛自然会消除。
"朝廷闵流落":朝廷怜悯我漂泊流落,
"已是脱迁居":如今已经脱离了迁徙流离的生活。
"寒作埋冰雪":发病时浑身寒冷如埋进冰雪,
"热攻投火汤":烦热时又如投身滚汤。
"今生那有此":这辈子何曾受过这样的苦,
"宿业未应亡":想必是前世的业障尚未消除。
"委顺一无损":顺应自然便一无损伤,
"力争徒自伤":强行抗争只会白白伤了自己。
"颓然付一榻":颓然躺卧在床榻上,
"是处得清凉":反倒处处能感到清凉。
"一病五十日":一场病拖了五十天,
"复尔当解官":又到了该辞官的时候。
"不才归亦乐":我本无才,归乡也是乐事,
"无食去犹难":但没有生计,离去仍觉艰难。
"黾勉人应笑":勉强支撑着任职恐怕会被人嘲笑,
"低徊意已兰":犹豫徘徊间心意已阑珊。
"旧师摩诘老":还是像前辈王维那样,
"把卷静中看":在宁静中手握书卷静静品读吧。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分段赏析
其一:首联“病作日短至,病消秋气初”两句,以时间变化串联起病情的起伏。“日短至”指冬至,点明生病的时间;“秋气初”则交代病愈之时,简洁的叙事中暗含着诗人对病程流转的感知,平淡的表述里藏着对身体状况变化的关注。颔联“山深足氛瘴,俗俭少肴蔬”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深山之中多有瘴气,暗示此地不宜居住,也为“病作”提供了背景;当地习俗简朴,食物匮乏,进一步展现了生活的清苦。这两句通过对景物和民俗的描写,烘托出诗人生活环境的艰难。颈联“药乱曾何补,心安当自除”转向对治病之道的思考。繁多的药物并未起到多少作用,而内心的安宁才是去除病痛的关键。这里运用对比,突出了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体现了诗人在困境中寻求自我慰藉的智慧。尾联“朝廷闵流落,已是脱迁居”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感激。朝廷怜悯他漂泊流落的处境,让他得以脱离原来的居所,有了迁居的机会。这一句既写出了诗人对现状改变的欣慰,也流露出对朝廷体恤的感恩之情。其二:首联“寒作埋冰雪,热攻投火汤”极写病痛折磨,寒时如陷冰雪,热时似投沸汤,比喻生动显病中煎熬。颔联“今生那有此,宿业未应亡”由病生叹,惊异于病痛之剧,暗用“宿业”之说流露对命运的无奈。颈联“委顺一无损,力争徒自伤”悟处世之道,顺应自然无损,强行抗拒反伤身,对比中见对逆境的通透。尾联“颓然付一榻,是处得清凉”写心态转变,安然卧床反倒处处觉清凉,以行动印证“委顺”之理,余味悠然。其三:首联“一病五十日,复尔当解官”直陈处境,病期漫长终至解官,“复尔”显无奈与必然。颔联“不才归亦乐,无食去犹难”道现实矛盾,自认无才归乡亦乐,却因生计无着难以离去,真实流露生存困境。颈联“黾勉人应笑,低徊意已兰”描内心挣扎,勉强支撑恐遭人笑,犹豫间意志已衰,“意已兰”(通“阑”)写尽心力耗尽之态。尾联“旧师摩诘老,把卷静中看”寻心灵寄托,以王维诗卷为伴静读,在书香中求安宁,收束于对淡然心境的追寻,余韵悠长。
上一篇:宋·苏辙《复病三首其一》
下一篇:宋·苏辙《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