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生淤泥":白莲生长在淤泥之中,
"清浊不相干":但它的清洁与淤泥的污浊互不相干。
"道人无室家":修道之人没有家庭牵挂,
"心迹两萧然":内心和行迹都十分超脱、清净。
"我住西湖滨":我居住在西湖边,
"蒲莲若云屯":那里的香蒲和莲花像云一样密集。
"幽居常闭户":我平日幽居家中,常常关着门,
"时听游人言":偶尔听听游人的话语。
"色香世所共":莲花的颜色和香气是世人都能欣赏的,
"眼鼻我亦存":我的眼睛和鼻子也具备感知它们的能力。
"邻父闵我独":邻居老人怜悯我独自生活,
"遗我数寸根":送给我几寸长的白莲根茎。
"潩水不入园":潩水没有引入园中,
"庭有三尺盆":庭院里只有三尺大的花盆。
"儿童汲甘井":孩子们从甘甜的井里打水,
"日晏泥水温":直到傍晚,泥水才变得温暖。
"及秋尚百日":距离秋天还有百日的时候,
# 及:一作反。
"花叶随风翻":白莲的花朵和叶子就随风翻动。
"举目得秀色":抬起眼睛就能看到白莲的秀丽颜色,
"引息收清芬":吸一口气就能闻到它的清香。
"此心湛不起":我的内心平静得如同深潭不起波澜,
"六尘空过门":外界的六种尘埃都空自从门前经过。
"谁家白莲花":哪家的白莲花,
"不受风霜残":能够不受到风霜的摧残呢。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分段赏析
“白莲生淤泥,清浊不相干”,以白莲生长在淤泥中却不受污浊影响的特性开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白莲象征着高洁、纯净的品质,类比修道之人内心和行迹的超脱,引发读者对白莲以及其所代表品质的关注。“道人无室家,心迹两萧然”,进一步深化了前两句的寓意,将白莲与修道之人相联系,描述了修道之人没有家庭的牵挂,内心和行迹都十分清净、超脱。通过对修道之人的描写,从侧面烘托出白莲所代表的那种远离尘世喧嚣、不被世俗污染的品质,使读者对白莲的高洁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住西湖滨,蒲莲若云屯”,诗人描述自己居住在西湖边,那里蒲莲繁茂如云屯的景象,与自己种植的盆池白莲形成对比。西湖边的蒲莲是自然生长、数量众多的,而盆池白莲则是诗人生活中的一抹独特风景,引出下文对盆池白莲种植和欣赏的描述。“幽居常闭户,时听游人言”,描绘了诗人幽居的生活状态,常常关着门,偶尔听听游人的话语。这种生活状态体现了诗人的宁静和超脱,与外界的热闹形成对比,也为下文诗人专注于盆池白莲的欣赏做了铺垫,表现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色香世所共,眼鼻我亦存”,指出莲花的颜色和香气是世人都能欣赏的,而诗人自己也有眼睛和鼻子去感知。这既体现了莲花的美是普遍的,又强调了诗人个人对莲花的独特感受,为下文诗人欣赏盆池白莲的秀色清芬埋下伏笔,使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对白莲的关注和喜爱。“邻父闵我独,遗我数寸根”,讲述了邻居老人怜悯诗人独自生活,送给他几寸长的白莲根茎。这一情节为盆池白莲的出现提供了契机,体现了邻里之间的情谊,同时也为诗人种植和欣赏白莲增添了一份温暖和惊喜。“潩水不入园,庭有三尺盆”,描述了庭院的环境,潩水没有引入园中,只有三尺大的花盆可供种植白莲。简单的环境描写,突出了盆池白莲生长环境的有限,但也为后文白莲在这样的环境中依然绽放出美丽做了铺垫,体现了白莲的坚韧和生命力。“儿童汲甘井,日晏泥水温”,描绘了孩子们从甘甜的井里打水,直到傍晚泥水才变温暖的情景。这一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生活中的小场景,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孩子们打水为白莲提供了生长的条件,暗示了白莲在诗人的生活中逐渐成长。“及秋尚百日,花叶随风翻”,描述了距离秋天还有百日时,白莲的花朵和叶子就随风翻动的景象。通过对白莲生长状态的描写,展现了白莲在生长过程中的动态美,同时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为后文诗人对白莲的欣赏和感慨做了铺垫。“举目得秀色,引息收清芬”,描绘了诗人欣赏白莲的情景,抬起眼睛就能看到白莲的秀丽颜色,吸一口气就能闻到它的清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白莲的欣赏和陶醉,体现了白莲的美丽和香气给诗人带来的愉悦感受,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白莲的喜爱之情。“此心湛不起,六尘空过门”,表达了诗人在欣赏白莲时内心的平静,如同深潭不起波澜,外界的六种尘埃(佛教指色、声、香、味、触、法)都空自从门前经过。通过这种内心的状态,体现了白莲对诗人心灵的净化作用,以及诗人追求宁静、超脱的心境。“谁家白莲花,不受风霜残”,以感慨白莲难逃风霜的摧残作结,虽然白莲高洁美丽,但依然难以避免外界的伤害。这一感慨既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无奈,也从侧面衬托出白莲在有限的环境中依然绽放出美丽的坚韧品质,结尾处增添了一丝深沉的思考。
上一篇:宋·苏辙《复病三首其一》
下一篇:宋·苏辙《次韵冯弋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