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íng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jūn
jiàn
sōng
chén
jūn
luò
luò
táng
shàng
dòng
jiàn
shēn
sōng
mào
zāo
táng
huǐ
dòng
zhé
shāng
gōng
èr
rén
chū
chù
shì
yuè
xíng
西
dōng
wéi
bīn
zhǔ
liǎng
xiāng
hǎo
guà
chuī
qīng
fēng
rén
shēng
tóng
zhāo
jìn
gèng
xiāng
gōng
xiān
hào
hòu
xiào
guài
wài
wèi
xīn
xiōng
gān
jiàn
wēi
biàn
lóng
lái
guó
kōng
tàn
chéng
dōng
jiù
zhái
shēng
máo
péng
píng
shí
qǐng
zhào
qīng
miào
shū
chén
gōng
èr
rén
jiē
pèi
shè
xiāng
duì
táng
zhōng

译文

徐孺子就像那郁郁葱葱生长在山涧底部的松树,陈蕃则如同那高大卓越、可作厅堂栋梁的大木。山涧幽深,松树长得繁茂因而没有遭到砍伐,然而厅堂毁坏,栋梁折断,使得陈蕃也受到了伤害。徐孺子和陈蕃在出仕和隐居方面的情形与态势不相同,就好像太阳和月亮一个向西运行,一个向东运行。为什么他们作为宾主双方却能相互友好呢,陈蕃专门为徐孺子设下一张榻,平时挂在墙上,二人之间的情谊如那吹拂的清风般高洁。人生中人与人的相遇、投合又何必一定要相同呢,一旦利益没有了就会转而互相攻击。先号啕大哭后又欢笑,这种情况也不必感到奇怪,外界的事物本就不应该用来怀疑人的内心和胸怀。比干因为进谏而被处死,微子则选择离去,自古以来就难以分辨清楚世道的污浊与昌盛。我来到徐孺子和陈蕃所在的旧地,只能白白地叹息,城东他们曾经的旧宅如今已经长满了茅草。十顷的平静湖水映照出那清幽的庙宇,只记载着徐孺子却遗漏了陈蕃。这两个人都应该配享于国家的祭祀,为什么不在祠堂中让他们相对而祀呢。

逐句剖析

"徐君郁郁涧底松":徐孺子就像那郁郁葱葱生长在山涧底部的松树,

"陈君落落堂上栋":陈蕃则如同那高大卓越、可作厅堂栋梁的大木。

"涧深松茂不遭伐":山涧幽深,松树长得繁茂因而没有遭到砍伐,

"堂毁栋折伤其躬":然而厅堂毁坏,栋梁折断,使得陈蕃也受到了伤害。

"二人出处势不合":徐孺子和陈蕃在出仕和隐居方面的情形与态势不相同,

"譬如日月行西东":就好像太阳和月亮一个向西运行,一个向东运行。

"胡为宾主两相好":为什么他们作为宾主双方却能相互友好呢,

"一榻挂壁吹清风":陈蕃专门为徐孺子设下一张榻,平时挂在墙上,二人之间的情谊如那吹拂的清风般高洁。

"人生遇合何必同":人生中人与人的相遇、投合又何必一定要相同呢,

"一朝利尽更相攻":一旦利益没有了就会转而互相攻击。

"先号后笑不须怪":先号啕大哭后又欢笑,这种情况也不必感到奇怪,

"外物未可疑心胸":外界的事物本就不应该用来怀疑人的内心和胸怀。

"比干谏死微子去":比干因为进谏而被处死,微子则选择离去,

"自古不辨污与隆":自古以来就难以分辨清楚世道的污浊与昌盛。

"我来故国空叹息":我来到徐孺子和陈蕃所在的旧地,只能白白地叹息,

"城东旧宅生茅蓬":城东他们曾经的旧宅如今已经长满了茅草。

"平湖十顷照清庙":十顷的平静湖水映照出那清幽的庙宇,

"独书徐子遗陈公":只记载着徐孺子却遗漏了陈蕃。

"二人皆合配社稷":这两个人都应该配享于国家的祭祀,

"胡不相对祠堂中":为什么不在祠堂中让他们相对而祀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徐孺亭》是宋代诗人苏辙创作的七言古诗。此诗以“徐孺亭”为切入点展开历史哲思:前四句借“涧底松”与“堂上栋”的意象对比,暗喻徐孺子与陈蕃的志趣差异——前者如深谷劲松般孤高自守,后者似庙堂栋梁般显达却易折;“日月行西东”的比喻,既点明二人出处殊途,又以日月同辉暗含对互补价值的肯定。中段通过“宾主两相好”的超然姿态,批判世俗功利之交的脆弱性,以“先号后笑”的世态炎凉反衬徐陈情谊的纯粹。最后聚焦现实感慨,借“旧宅生茅蓬”的荒芜景象,将历史人物的精神坚守与当世信仰缺失形成对照,最终以“独书徐子遗陈公”收束,凸显对孤忠高义的追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徐君郁郁涧底松”至“堂毁栋折伤其躬”:以生动的比喻开篇,将徐君比作涧底松,郁郁苍苍,生长在幽深的山涧,因地处偏远得以繁茂而不被砍伐;陈君则如堂上栋,高大突出,却因堂毁而栋折,自身也受到伤害。这里的“松”与“栋”对比鲜明,既展现了二者所处环境和境遇的不同,也暗示了徐孺子和陈蕃不同的人生选择和命运走向。“二人出处势不合”至“一榻挂壁吹清风”:进一步阐述二人的不同,他们出仕与隐居的态势完全不同,就像日月分别向西向东运行,方向相反。然而,尽管如此,他们却能作为宾主相互友好,陈蕃专门为徐孺子设下一张榻,平时挂在墙上,徐孺子来才放下,二人之间的情谊如清风般高洁。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对他们之间纯粹情谊的赞赏,同时也对这种看似矛盾的关系感到些许无奈和叹息。“人生遇合何必同”至“外物未可疑心胸”:由对徐孺子和陈蕃的具体描述,引发对人生遇合和交友之道的思考。人生中人与人的相遇、投合不一定都要相同,可有些人一旦利益消失就会互相攻击,而徐陈二人不为利益所动,情谊深厚,与那些势利之人形成鲜明对比。诗人认为,不应因外界的事物而怀疑人的内心和胸怀,真正的友谊应该超越利益的考量。“比干谏死微子去”至“自古不辨污与隆”:以比干和微子的典故作比,比干因进谏而死,微子选择离去,他们在面对乱世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自古以来很难分辨清楚在污浊与昌盛的不同世道下,哪种选择更正确。诗人借此暗示徐孺子和陈蕃的不同选择,也各有其可敬之处,都值得理解和尊重。“我来故国空叹息”至“胡不相对祠堂中”:诗人来到徐孺子和陈蕃所在的旧地,看到城东他们的旧宅已长满茅草,不禁空自叹息。平湖十顷,映照清庙,然而庙中只记载着徐孺子,却遗漏了陈蕃。诗人认为二人都应该配享于国家的祭祀,在祠堂中相对而祀,表达了对二人功绩和品德的高度认可,同时也为陈蕃被遗漏而感到惋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思贤堂》

下一篇:宋·苏辙《服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