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来海若一长呼":潮水涌来时,就像海神发出一声长长的呼喊,
"潮去萧条一吸余":潮水退去后,只留下一片萧条,仿佛是海神轻轻的余息。
"初见千艘委泥土":起初看到成千艘船只搁浅在泥土中,
"忽浮万斛溯空虚":忽然间又仿佛万斛之舟在虚空之中逆流而上。
"映山少避曾非久":潮水映着山峦稍作躲避的时间并不长久,
"借势前行却自如":它借助着势头前行却显得那么自如。
"天地尚遭人意料":天地尚且会被人所预料,
"乘时使气定粗疏":那些趁着时机肆意妄为的人一定是粗疏浅薄的。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分段赏析
“潮来海若一长呼,潮去萧条一吸余”“海若”是海神,“潮来海若一长呼”将潮水涌来比作海神发出一声长长的呼喊,生动地描绘出潮水来临时汹涌澎湃的气势。“潮去萧条一吸余”把潮水退去后的萧条景象比作海神轻轻的余息,形象地表现出潮水退去后的一片寂静和空旷,开篇就营造出一种宏大而又富有变化的氛围。“初见千艘委泥土,忽浮万斛溯空虚”“初见千艘委泥土”描绘了潮水退去后,成千艘船只搁浅在泥土中的情景,展现出一种停滞和困境。“忽浮万斛溯空虚”则突然笔锋一转,描绘了潮水涌来时,仿佛万斛之舟在虚空之中逆流而上的景象,表现出潮水的强大力量和变化莫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映山少避曾非久,借势前行却自如”“映山少避曾非久”说明潮水在前进过程中遇到山峦等障碍时,只是稍作躲避,并没有停留太久。“借势前行却自如”则强调潮水借助着自身的势头前行,显得那么轻松自如,进一步突出了潮水的灵动和强大,也为后文的哲理思考做了铺垫。“天地尚遭人意料,乘时使气定粗疏”诗人由潮水的变化联想到天地,认为天地尚且会被人所预料,而那些趁着时机肆意妄为、放纵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人,一定是粗疏浅薄的。此联由景及理,通过潮水的现象升华到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顺应时势、不可肆意妄为的深刻感悟,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