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o
èr
shǒu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cháo
lái
hǎi
ruò
cháng
cháo
xiāo
tiáo
chū
jiàn
qiān
sōu
wěi
wàn
kōng
yìng
shān
shǎo
céng
fēi
jiǔ
jiè
shì
qián
xíng
què
tiān
shàng
zāo
rén
liào
chéng
shí
shǐ
使
dìng
shū

译文

潮水涌来时,就像海神发出一声长长的呼喊,潮水退去后,只留下一片萧条,仿佛是海神轻轻的余息。起初看到成千艘船只搁浅在泥土中,忽然间又仿佛万斛之舟在虚空之中逆流而上。潮水映着山峦稍作躲避的时间并不长久,它借助着势头前行却显得那么自如。天地尚且会被人所预料,那些趁着时机肆意妄为的人一定是粗疏浅薄的。

逐句剖析

"潮来海若一长呼":潮水涌来时,就像海神发出一声长长的呼喊,

"潮去萧条一吸余":潮水退去后,只留下一片萧条,仿佛是海神轻轻的余息。

"初见千艘委泥土":起初看到成千艘船只搁浅在泥土中,

"忽浮万斛溯空虚":忽然间又仿佛万斛之舟在虚空之中逆流而上。

"映山少避曾非久":潮水映着山峦稍作躲避的时间并不长久,

"借势前行却自如":它借助着势头前行却显得那么自如。

"天地尚遭人意料":天地尚且会被人所预料,

"乘时使气定粗疏":那些趁着时机肆意妄为的人一定是粗疏浅薄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溯潮二首(其一)》是北宋苏辙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潮水的涨落为描写对象,生动地展现了潮水涌来和退去时的不同景象。诗的前四句描绘了潮水涨落过程中船只状态的变化,从潮来时船只搁浅到潮去时仿佛船只逆流而上,展现了潮水的强大力量和变化莫测。后四句则由景及理,通过潮水借势前行的自如,联想到天地尚且会被人预料,进而批评那些趁着时机肆意妄为的人粗疏浅薄,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整首诗将写景与哲理相结合,既有生动的自然景象描写,又有深刻的人生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潮来海若一长呼,潮去萧条一吸余”“海若”是海神,“潮来海若一长呼”将潮水涌来比作海神发出一声长长的呼喊,生动地描绘出潮水来临时汹涌澎湃的气势。“潮去萧条一吸余”把潮水退去后的萧条景象比作海神轻轻的余息,形象地表现出潮水退去后的一片寂静和空旷,开篇就营造出一种宏大而又富有变化的氛围。“初见千艘委泥土,忽浮万斛溯空虚”“初见千艘委泥土”描绘了潮水退去后,成千艘船只搁浅在泥土中的情景,展现出一种停滞和困境。“忽浮万斛溯空虚”则突然笔锋一转,描绘了潮水涌来时,仿佛万斛之舟在虚空之中逆流而上的景象,表现出潮水的强大力量和变化莫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映山少避曾非久,借势前行却自如”“映山少避曾非久”说明潮水在前进过程中遇到山峦等障碍时,只是稍作躲避,并没有停留太久。“借势前行却自如”则强调潮水借助着自身的势头前行,显得那么轻松自如,进一步突出了潮水的灵动和强大,也为后文的哲理思考做了铺垫。“天地尚遭人意料,乘时使气定粗疏”诗人由潮水的变化联想到天地,认为天地尚且会被人所预料,而那些趁着时机肆意妄为、放纵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人,一定是粗疏浅薄的。此联由景及理,通过潮水的现象升华到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顺应时势、不可肆意妄为的深刻感悟,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乾荔支》

下一篇:宋·苏辙《思贤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