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门不出十年久":呆在家不出门已经有十余年了,
"湖上重游一梦回":从梦中醒来到西湖之上再游览一次。
"行过闾阎争问讯":所走地方的市民都争着询问,
# 争问讯:指邻居街坊向作者问候致意。,闾阎:街坊的门,这里指街坊。
"忽逢鱼鸟亦惊猜":偶然遇到的鱼鸟也惊讶猜疑。
# 惊猜:惊讶。
"可怜举目非吾党":可惜周围没我和我志同道合的人,
# 吾党:朋辈。,可怜:可惜。怜:叹惜。
"谁与开尊共一杯":谁能够与我共同举杯饮酒呢。
# 开尊:举杯(饮酒)。尊:一作樽。
"归去无言掩屏卧":回到家中什么话也不说,掩屏卧躺在床上,
"古人时向梦中来":只有古人时而来到我的梦中。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诗。诗中通过描写诗人苏辙晚年闭门不出的生活,以及出游时鱼鸟闾阎的反应,借景与事抒发了他在徽宗朝政治黑暗背景下,因旧党凋零而产生的孤独压抑之感,以及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和在无奈中寻求精神寄托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拟人:颔联“鱼鸟惊猜新病客”,将鱼鸟赋予人的“惊猜”情感,生动展现诗人与外界的疏离。侧面描写:颔联通过描写鱼鸟惊猜、闾阎频问,从侧面烘托诗人多年深居简出、与外界疏离的生活状态。直抒胸臆:颈联“余生欲老弥天网,旧党还存几个人”,直接抒发诗人在政治风云变幻中孤独、压抑,没有同调的感慨。借景抒情:首联“湖上重游一梦回”,尾联“古人时向梦中来”,借梦境表达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对现实无奈,以及寻求精神寄托。对比:首联将过去十年闭门不出的孤寂生活与对湖上重游的梦回向往作对比;颈联将往昔旧党兴盛与如今旧党凋零作对比,凸显今昔变化与诗人孤独。对偶:“鱼鸟惊猜”与“闾阎频问”,二者都是主谓结构,“鱼鸟”和“闾阎”(指平民百姓聚居之处)是名词相对,“惊猜”和“频问”是动词相对;“新病客”与“旧官人”,均为偏正结构,“新”和“旧”是反义词相对,“病客”和“官人”是名词相对。通过这样工整的对偶,不仅使诗句在形式上整齐匀称、富有节奏感,还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出游时外界对他的反应。
3. 分段赏析
首联“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诗人一笔带过自己十年的生活状态。“闭门不出十年久”,明确指出长时间杜门谢客,这并非是其主动选择的闲适生活,而是如他在《泛濞水》中所说,是为时势所迫。这种深居简出的生活,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政治环境对他的压抑。“湖上重游一梦回”,“湖上重游”点出诗题相关内容,而“一梦回”则表明他虽身不能至,心却常常梦回西湖,对往昔自由生活充满怀念。一个“梦”字,将这种渴望与现实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清晰地勾勒出作者生活的孤寂与无奈之感,虽着墨不多,却意味深长。颔联“鱼鸟惊猜新病客,闾阎频问旧官人”,运用多种手法刻画诗人出游西湖时的情景。从侧面烘托角度,通过描写鱼鸟的“惊猜”以及闾阎百姓的“频问”,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多年来深居简出,已然与外界产生疏离感。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鱼鸟以人的“惊猜”情感,仿佛它们也对这位久未露面的“新病客”感到陌生与好奇;同时采用对偶句式,“鱼鸟惊猜”对“闾阎频问”,整齐而富有韵律。出句相对平实,而对句的拟人运用,使诗句增添了趣味性与表现力,深刻地传达出诗人与外界的隔阂,形象且生动。颈联“余生欲老弥天网,旧党还存几个人”,直抒诗人内心感慨。时过境迁,仅仅过去十年,却恍如隔世。在徽宗朝,新党变质,蔡京等奸佞当权,元祐党人处境艰难,被贬的被贬,去世的去世。“余生欲老弥天网”,写出诗人感觉自己余生都仿佛被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难以挣脱,充满压抑之感。“旧党还存几个人”则直白地抒发出诗人没有同调的孤独。他昔日的同僚大多离世,志同道合之人寥寥无几,这种孤独感在他晚年的诗作如《九日独酌》中也有体现,与“府县嫌吾旧党人,乡邻畏我昔黄门。终年闭户已三岁,九日无人共一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深刻反映出他在政治风云变幻中的凄凉处境。尾联“它日杜门真可老,古人时向梦中来”,进一步抒发诗人的心境。“它日杜门真可老”,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既然现实中难以找到志同道合之人,在政治上也难有作为,那就只能继续闭门度日,直至终老。而“古人时向梦中来”则展现出诗人在无奈中的一丝慰藉,既然现实如此残酷,那就只能与古人为友,从古人那里寻求精神寄托。这与他在《历代论引》中提到的“卜居颍川,身世相忘……复自放于图史之间”相呼应,具体而真切地体现出他晚年在图史中寻求心灵安宁的生活状态,也让读者感受到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内心的郁郁寡欢。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苏辙晚年的生活实景,同时从特定角度折射出徽宗朝政治的昏暗。步入晚年,苏辙的诗风转为沉郁苍凉。品读此诗,一位饱经沧桑、满心忧郁的老者形象仿佛浮现眼前,尽显其内心的愁闷。
# 这是苏辙晚年的作品,时当新党蔡京等人执政,元祐党人累遭迫害,苏辙筑室于许州,闭门不出,与早年之“闭门”遥相对应。从他一生的经历看来,始终皆以直言而不见容。故以“闭门”始,以“闭门”终。这样的作品,亦颇见性情。
现代历史学家白寿彝《情海洗珠:情爱篇》
上一篇:宋·苏辙《雎阳五老图》
下一篇:宋·苏辙《春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