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shàng
zǎo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chén
xīng
zhōu
shàng
guàn
zhuó
qīng
zhěng
jīn
wèi
huáng
zuò
shuāng
míng
chū
jiāng
sàn
jiāng
shàng
shān
zòng
héng
máo
shè
wēng
xiǎo
chū
xīng
shōu
tǒng
ài
rěn
pēng
chí
zhī
dǒu
zhāo
fàn
yàn
gēng
xiāo
xiāo
yuǎn
fēng
fàn
fàn
yàn
jīng
guò
bǎi
shān
shuǐ
biàn
gēng
féng
zhōu
wèn
suǒ
zhī
míng
chāo
chāo
jiāng
jiān
shū
shèng
shàng
xíng
dàn
yóu
shì
jǐng
xuān
宿
rén
shēng
jiāng
shàng
chéng
guài
táo
zhū
shēng

译文

清晨在孤独的小船上醒来,洗漱时,感受到夜晚残留的空气是那样清新。刚整理好头巾,还没来得及坐下,船的双橹就已经发出轧轧的声响。太阳升起,江上的雾气渐渐消散,江两岸的山峦纵横交错。一位普普通通住在茅草屋里的老翁,清晨出门,身上带着露水的腥味。他收起捕鱼的筒网,捕到了一条大鲤鱼,因为爱惜这条鱼,不忍心把它煮了吃。他拿着这条大鲤鱼去换了一斗小米,因为早餐已经吃腻了鱼羹。远处传来萧萧的风声,那在江面上自由漂浮的野雁被惊起。不知不觉间,船已经驶过了一百多里,沿途的山水景色不断变化。遇到别的船只,互相询问要去往哪里,然而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姓名。在这辽阔的江湖间自由自在地漂泊,实在是远远胜过在陆地上行走奔波。早上的时候可以去热闹喧闹的市井中游玩,傍晚就可以在没有嘈杂人声的地方住宿。在江上生活确实充满了乐趣,也难怪陶朱公会选择归隐江湖生活了。

逐句剖析

"晨兴孤舟上":清晨在孤独的小船上醒来,

"盥濯夜气清":洗漱时,感受到夜晚残留的空气是那样清新。

"整巾未皇坐":刚整理好头巾,还没来得及坐下,

"双橹轧已鸣":船的双橹就已经发出轧轧的声响。

"日出江雾散":太阳升起,江上的雾气渐渐消散,

"江上山从横":江两岸的山峦纵横交错。

"区区茅舍翁":一位普普通通住在茅草屋里的老翁,

"晓出露气腥":清晨出门,身上带着露水的腥味。

"收筒得大鲤":他收起捕鱼的筒网,捕到了一条大鲤鱼,

"爱惜不忍烹":因为爱惜这条鱼,不忍心把它煮了吃。

"持之易斗粟":他拿着这条大鲤鱼去换了一斗小米,

"朝饭厌鱼羹":因为早餐已经吃腻了鱼羹。

"萧萧远风起":远处传来萧萧的风声,

"泛泛野雁惊":那在江面上自由漂浮的野雁被惊起。

"忽过百余里":不知不觉间,船已经驶过了一百多里,

"山水互变更":沿途的山水景色不断变化。

"逢舟问所如":遇到别的船只,互相询问要去往哪里,

"彼此不知名":然而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姓名。

"超超江湖间":在这辽阔的江湖间自由自在地漂泊,

"殊胜地上行":实在是远远胜过在陆地上行走奔波。

"旦游市井喧":早上的时候可以去热闹喧闹的市井中游玩,

"莫宿无人声":傍晚就可以在没有嘈杂人声的地方住宿。

# 莫:一作“暮”。

"江上诚足乐":在江上生活确实充满了乐趣,

"无怪陶朱生":也难怪陶朱公会选择归隐江湖生活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江上早起》是宋代诗人苏辙创作的五言排律,也是一首纪游写景诗。此诗以江舟晨行为叙事主线:“晨兴孤舟上,盥濯夜气清”以洗漱动作勾连昼夜交替,通过“孤舟”“夜气”奠定清寂基调;“双橹轧已鸣”的听觉冲击与“江雾散”的视觉渐变形成张力,暗喻时光流动;中段“收筒得大鲤”至“山水互变更”,以渔翁“露气腥”的生存细节与“忽过百余里”的空间转换,构建江湖劳作的真实图景;最后“无怪陶朱生”借范蠡典故,将“市井喧”与“无人声”的对比升华为对隐逸生活的价值重估。全诗通过“舟行-观景-悟道”的递进结构,以白描手法捕捉“惊雁”“远风”等动态意象,在“晓出露气腥”的世俗烟火与“山水互变更”的超然意境间形成张力,其简淡中见深致的笔法与虚实相生的章法,体现了苏辙诗歌“沉静内敛,理趣自生”的艺术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晨兴孤舟上”至“江上山从横”:诗人清晨在孤舟上醒来,洗漱时感受到夜气清新。还未来得及坐好整理衣冠,双橹就已发出轧轧的声音,船只起航。随着日出,江雾逐渐消散,江上的山峦纵横交错之景映入眼帘。这几句通过对晨起动作、声音和江上景色变化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悠然的基调。“区区茅舍翁”至“朝饭厌鱼羹”:诗人看到一位茅舍老翁清晨出来,带着一身腥气的露水,他从鱼筒中捕到一条大鲤鱼,因爱惜而不忍将其烹煮,而是用它去换一斗粟米,因为早餐已吃厌了鱼羹。这里通过对茅舍翁的描写,展现了江上人家的生活场景,老翁对鲤鱼的爱惜之情也体现出他的善良与质朴,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生活气息。“萧萧远风起”至“山水互变更”:远处萧萧的风吹来,惊起了江上泛泛的野雁。在不知不觉中,船只已驶过百余里,沿途的山水景色不断变化。这几句通过描写风声、野雁以及山水的变化,表现出舟行之快和江上景色的丰富多彩,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逢舟问所如”至“无怪陶朱生”:诗人遇到其他船只,相互询问去向,却彼此不知名。在这江湖之间,诗人觉得自己超然出尘,这种江上的生活远比在地上行走要美好得多。早晨可以游览市井的喧闹,晚上则能宿于无人声的宁静之处。诗人不禁感叹江上生活实在是充满乐趣,难怪陶朱公(范蠡)会选择归隐江湖。这一部分通过与其他舟人的相遇和对江上生活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自由自在、宁静淡泊生活的向往与喜爱,同时也借陶朱公的典故,进一步强调了江上生活的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读史六首其一》

下一篇:宋·苏辙《读史六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