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兴孤舟上":清晨在孤独的小船上醒来,
"盥濯夜气清":洗漱时,感受到夜晚残留的空气是那样清新。
"整巾未皇坐":刚整理好头巾,还没来得及坐下,
"双橹轧已鸣":船的双橹就已经发出轧轧的声响。
"日出江雾散":太阳升起,江上的雾气渐渐消散,
"江上山从横":江两岸的山峦纵横交错。
"区区茅舍翁":一位普普通通住在茅草屋里的老翁,
"晓出露气腥":清晨出门,身上带着露水的腥味。
"收筒得大鲤":他收起捕鱼的筒网,捕到了一条大鲤鱼,
"爱惜不忍烹":因为爱惜这条鱼,不忍心把它煮了吃。
"持之易斗粟":他拿着这条大鲤鱼去换了一斗小米,
"朝饭厌鱼羹":因为早餐已经吃腻了鱼羹。
"萧萧远风起":远处传来萧萧的风声,
"泛泛野雁惊":那在江面上自由漂浮的野雁被惊起。
"忽过百余里":不知不觉间,船已经驶过了一百多里,
"山水互变更":沿途的山水景色不断变化。
"逢舟问所如":遇到别的船只,互相询问要去往哪里,
"彼此不知名":然而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姓名。
"超超江湖间":在这辽阔的江湖间自由自在地漂泊,
"殊胜地上行":实在是远远胜过在陆地上行走奔波。
"旦游市井喧":早上的时候可以去热闹喧闹的市井中游玩,
"莫宿无人声":傍晚就可以在没有嘈杂人声的地方住宿。
# 莫:一作“暮”。
"江上诚足乐":在江上生活确实充满了乐趣,
"无怪陶朱生":也难怪陶朱公会选择归隐江湖生活了。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分段赏析
“晨兴孤舟上”至“江上山从横”:诗人清晨在孤舟上醒来,洗漱时感受到夜气清新。还未来得及坐好整理衣冠,双橹就已发出轧轧的声音,船只起航。随着日出,江雾逐渐消散,江上的山峦纵横交错之景映入眼帘。这几句通过对晨起动作、声音和江上景色变化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悠然的基调。“区区茅舍翁”至“朝饭厌鱼羹”:诗人看到一位茅舍老翁清晨出来,带着一身腥气的露水,他从鱼筒中捕到一条大鲤鱼,因爱惜而不忍将其烹煮,而是用它去换一斗粟米,因为早餐已吃厌了鱼羹。这里通过对茅舍翁的描写,展现了江上人家的生活场景,老翁对鲤鱼的爱惜之情也体现出他的善良与质朴,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生活气息。“萧萧远风起”至“山水互变更”:远处萧萧的风吹来,惊起了江上泛泛的野雁。在不知不觉中,船只已驶过百余里,沿途的山水景色不断变化。这几句通过描写风声、野雁以及山水的变化,表现出舟行之快和江上景色的丰富多彩,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逢舟问所如”至“无怪陶朱生”:诗人遇到其他船只,相互询问去向,却彼此不知名。在这江湖之间,诗人觉得自己超然出尘,这种江上的生活远比在地上行走要美好得多。早晨可以游览市井的喧闹,晚上则能宿于无人声的宁静之处。诗人不禁感叹江上生活实在是充满乐趣,难怪陶朱公(范蠡)会选择归隐江湖。这一部分通过与其他舟人的相遇和对江上生活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自由自在、宁静淡泊生活的向往与喜爱,同时也借陶朱公的典故,进一步强调了江上生活的美好。
上一篇:宋·苏辙《读史六首其一》
下一篇:宋·苏辙《读史六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