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东阁凉如水":秋天官舍里夜凉似水,
# 东阁:一作“官阁”。
"客去山公醉似泥":我离去后你将像山公烂醉如泥。
# 山公醉似泥:山公醉似泥:化用山简事,《晋书·山简传》载,山简为襄阳太守时,“每出嬉游,多之(习家)池上,置酒辄醉,名之曰高阳池。时有儿童歌曰:‘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山公,指苏轼。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客去:一作“别后”。客,作者自指。
"困卧北窗呼不起":困卧在北窗喊也喊不醒,
# 北窗:一作“纸窗”。
"风吹松竹雨凄凄":只听得窗外风吹松竹寒雨凄凄。
# 凄凄:寒冷貌。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人诗。诗中通过“秋来东阁凉如水”的秋凉之景,以及化用“山公醉似泥”的典故,描绘了诗人想象中自己离开徐州后,兄长苏轼孤独苦闷、借酒浇愁的状态,借“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兄长的牵挂以及离别的感伤之情。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衬苦,“困卧北窗呼不起”细致地刻画了苏轼醉酒后的状态。通过描写他困卧于北窗之下,即便被呼唤也无法醒来的细节,生动展现出苏轼沉醉之深,从侧面反映出其内心愁苦之沉重。
3. 分段赏析
首句“秋来东阁凉如水”,点明时节为秋,“凉如水”一语双关。从环境描写看,它描绘出东阁在秋夜的寒冷,给人直观的清冷感受;从情感角度,又暗示着诗人离去后,苏轼将陷入的孤寂冷清心境。次句“客去山公醉似泥”,运用典故,将苏轼比作山简。山简嗜酒,常醉。苏轼也常以山简自况,苏辙在此借这个典故,形象地预想出自己离开后,苏轼内心苦闷无处排遣,只能借酒浇愁,酩酊大醉的情景,生动地传达出苏轼的落寞。“困卧北窗呼不起”进一步承接上句,描绘苏轼醉酒后的状态,酣睡难醒,强化了其沉醉程度,也暗示了内心的愁苦之深。最后“风吹松竹雨凄凄”,以景结情。风雨交加,吹打着松竹,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这凄风苦雨,不仅是自然环境的描写,更象征着苏轼内心的孤寂与伤感,进一步烘托出离别的愁绪,使全诗的感伤色彩更加浓厚。
# 张耒说:“长公(苏轼)波涛万顷海,少公(苏辙)峭拔千寻麓。”(《赠李德载》)苏轼诗如大海怒涛,汹涌澎湃;苏辙诗如高山茂林,幽深峭峻。这两首诗也颇能代表苏辙的诗风,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清幽冷峻,有一唱三叹之致。
宋张耒《逍遥堂会宿二首》
# 写雨凄凄,情亦凄凄。北京大学教授张鸣:“两首诗写得真挚、质朴,情调凄楚,有极强的艺术感力,致使苏轼‘读之殆不可为怀’。”
清陈衍《宋诗精华录》
下一篇:宋·苏辙《王维吴道子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