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晴日暖摇双竹":风和日丽,暖意融融,两竿竹子轻轻摇曳,
"竹间相语两鸲鹆":竹林间,两只鸲鹆八哥相对鸣啼。
# 两:一作双。
"鸲鹆之肉不可肴":鸲鹆的肉不能作为佳肴,
# 肴:一作食。
"人生不材果为福":人生若如“不材”之物,倒确实是种福气。
# 材:一作才。
"子舟之笔利如锥":子舟的画笔锋利如锥,
"千变万化皆天机":笔下的万千变化都似自然天成,蕴含天机。
"未知笔下鸲鹆语":不知这画中鸲鹆的啼鸣,
"何似梦中胡蝶飞":与梦中翩翩飞舞的蝴蝶相比,究竟有何不同。
# 似:山谷集作如。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题画诗。诗歌描绘了画中风晴日暖时双竹摇曳、鸲鹆在竹间相语的景象,赞扬了画师子舟高超的绘画技艺,同时借鸲鹆“不材为福”的特性及庄周梦蝶的典故,融入对人生哲理与艺术本质的思考,表达了以画寄理、艺术与哲思相融的旨趣。
2. 写作手法
比喻:“子舟之笔利如锥”一句,将子舟的画笔比作锋利的锥子,形象地写出其笔法精准锐利、刻画入微的特点,凸显绘画技艺的高超,以及笔下物象能穷极天机的灵动。用典:“何似梦中胡蝶飞”化用庄周梦蝶的典故,典故原意是庄子对物我界限的哲学思考。诗人借此将子舟画中鸲鹆的生动情态与梦中蝴蝶的虚幻灵动相联系,既赞美画作的精妙传神仿佛自然天机,又融入对艺术与现实、表象与本质的哲思,拓展了诗歌的意蕴。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风晴日暖摇双竹,竹间相语两鸲鹆。鸲鹆之肉不可肴,人生不材果为福”,先描绘画中风和日丽下双竹摇曳、鸲鹆相语的景象,后两句由鸲鹆肉不可食的特性生发议论,以“不材为福”的哲理,将画面物象与人生感悟相勾连,体现以画寄理的特点。后四句“子舟之笔利如锥,千变万化皆天机。未知笔下鸲鹆语,何似梦中胡蝶飞”,转赞画师技艺,以“利如锥”喻笔法,赞其能捕捉自然天机;末句借庄周梦蝶典故,将画中鸲鹆的生动与梦境的虚幻对比,既颂绘画之妙,又含艺术与哲思交融的意味。
4. 作品点评
作为宋代题画诗的作品之一,该诗体现了黄庭坚将诗歌哲理与绘画艺术相融合的独特风格。它运用以诗论画的手法,对后世题画诗创作影响深远。诗中描绘了风和日丽中摇曳的双竹,以及竹间相互啼叫的两只鸲鹆,并借鸲鹆之肉不可食的比喻,传达出人生无用即为福的哲理。
上一篇:宋·黄庭坚《和仲谋夜中有感》
下一篇:宋·黄庭坚《观化十五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