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尉曹能挽弓":白发的尉曹能拉开弓箭,
"著鞭跨马欲生风":挥鞭跨马气势如要生风。
"乃兄本是文章伯":他的兄长本是文章大家,
"此老真成矍铄翁":这位老人真成了勇健的老翁。
"枹鼓诸村宵警报":各村夜间响起报警的鼓声,
"牛羊几处暮牢空":几处傍晚的牛栏羊圈空空。
"得公万户开门卧":有您在百姓能开门安睡,
"看取三年治最功":且看三年最佳的治理功绩。
# 治最:山谷集作最治。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赞美官吏的诗,介绍了子范巡乡捕盗之事,描绘了他跨马挽弓、老当益壮的形象及捕盗成效,体现了对其勤政的认可,营造出昂扬氛围,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对其政绩的期待。
2. 写作手法
用典:“白发尉曹能挽弓,著鞭跨马欲生风”,“著鞭”巧用奋勇争先的典故,原指挥鞭催马争先,诗中用来表现子范跨马时的奋勇气势;“矍铄翁”引用赞人勇健的典故,原指精神健旺的老翁,诗中以此称赞子范的勇健;“治最功”用与考核制度相关的典故,原指政绩最佳,诗中表达对子范取得优异政绩的期待。对偶:“乃兄本是文章伯,此老真成矍铄翁”,“乃兄”对“此老”,“文章伯”对“矍铄翁”,对仗工整,既体现家学渊源,又突出子范的勇健,使诗句节奏和谐,富有表现力。意象组合:“枹鼓诸村宵警报,牛羊几处暮牢空”,“枹鼓”对“牛羊”,“枹鼓”是军事报警意象,“牛羊”是民生安乐意象,两者对比,既展现盗患时的紧张与捕盗后的安定,又凸显子范捕盗对民生的重要意义,让诗歌画面更丰富,情感表达更鲜明。对比:“白发尉曹能挽弓,著鞭跨马欲生风”,“白发”对“挽弓”“跨马”,“白发”显年老,“挽弓”“跨马”展英武,两者对比,突出子范虽年老却精神矍铄、勇健不凡的形象,增强画面张力。
3. 分段赏析
首联:“白发尉曹能挽弓,著鞭跨马欲生风”,此句描绘白发尉曹子范能拉弓,挥鞭跨马气势如风。“白发”与“挽弓”“跨马”形成反差,显其老当益壮;“著鞭”用典喻奋勇争先,“欲生风”凸显气势,生动刻画出子范的英武形象,开篇便有豪迈之气。颔联:“乃兄本是文章伯,此老真成矍铄翁”,写他的兄长本是文章大家,他则成了勇健的老翁。“乃兄”与“此老”对比,既点出家族文才渊源,又以“矍铄翁”典故赞其勇健,展现子范文武兼具的特质,对仗工整,意蕴丰富。颈联:“枹鼓诸村宵警报,牛羊几处暮牢空”,描绘各村夜间响起报警的鼓声,多处傍晚牛栏羊圈空空如也。“枹鼓”点明报警器具,“宵警报”“暮牢空”展现盗患之烈,从侧面反衬子范捕盗的必要性与成效,为下文赞美做铺垫。尾联:“得公万户开门卧,看取三年治最功”,称赞有子范在,百姓能安心生活,且有望取得三年最佳政绩。“万户开门卧”描绘民生安定图景,“治最功”用典呼应考核制度,既赞其功绩,又表期待,收束有力,情感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