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逐客未赐环":被放逐到黄州的诗人还未被召还,
# 环:取其谐音,同“还”。,黄州逐客: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于次年二月到黄州,至七年方离开。
"江南江北饱看山":在江南江北饱看了绿水青山。
"玉堂卧对郭熙画":如今,在翰林院中躺着欣赏郭熙的画作,
# 玉堂:汉代待诏在玉堂殿,唐代在翰林院,故唐人已多以玉堂代指翰林院,至宋初,苏易简为翰林学士,太宗红罗飞白大书“玉堂之署”四字以赐之。玉堂遂确定为翰林院之代称。
"发兴已在青林间":引动游兴,心早飞到青林之间。
"郭熙官画但荒远":郭熙作的官画,画中意境多是荒寒平远,
# 官画:郭熙以画艺在朝廷任职,因称其画为官画。
"短纸曲折开秋晚":这幅短画笔致曲折地展开秋天的傍晚。
# 短纸:小幅纸。
"江村烟外雨脚明":在漠漠的轻烟中,在绵延不断的雨丝里,
# 雨脚:形容绵延不断的雨。
"归雁行边余叠巘":江边的村落更显分明,一行归雁高飞,层叠的山峦比归雁还要远。
# 叠巘:层叠的山峦。
"坐思黄柑洞庭霜":因为想到洞庭湖边,霜降之后柑桔黄,
"恨身不如雁随阳":恨自己不能像逐暖的鸿雁,飞到南方。
"熙今头白有眼力":郭熙虽然头发已白,但眼力未衰
"尚能弄笔映窗光":还能在明窗下执笔作画。
"画取江南好风日":希望他能画出江南美好的风物,
"慰此将老镜中发":来慰藉我这镜中的白发苍苍。
"但熙肯画宽作程":只要郭熙肯答应作画,那就可宽缓时间之限,
# 宽作程:宽缓时间之限。,但:只要。
"十日五日一水石":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也都无妨。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称赞友人的诗,表达了对画作的赞美、思乡与向往自由之情,也表达了对郭熙的敬意与期望。
2. 写作手法
对比:以“黄州逐客”的被贬经历与在“玉堂”观画的情景对比,突出环境变化;用自己不能像大雁南飞,衬托出思乡之切,也暗寓对自由的向往。细节描写:“熙今头白有眼力,尚能弄笔映窗光”通过“头白”“弄笔映窗光”等细节,展现郭熙年老仍坚持作画的状态,表达对其敬意。
3. 分段赏析
开篇写苏轼曾被贬黄州,历经漂泊,饱览山水。如今在玉堂卧看郭熙画作,瞬间兴致被画中青山触发,既交代背景,又展现画作的感染力,也暗示苏轼对自然的热爱从未消减。“郭熙官画但荒远,短纸曲折开秋晚。江村烟外雨脚明,归雁行边余叠巘”:先点明郭熙作为宫廷画师,其画作风格荒远。接着细致描绘画中景象,短纸上展现出秋天傍晚的景色,烟雨外江村明晰,归雁旁山峦重叠,以细腻笔触凸显画作的艺术魅力与意境。“坐思黄柑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随阳”:由观画引发情感,诗人坐着就想起洞庭霜后的黄柑,遗憾自己不能像大雁一样随阳南飞,将思乡之情与对自由的向往融入其中,使诗歌内涵更丰富。“熙今头白有眼力,尚能弄笔映窗光。画取江南好风日,慰此将老镜中发。但熙肯画宽作程,十日五日一水石”:前两句描述郭熙虽已满头白发但仍有眼力作画,表达敬意。后几句恳请郭熙画江南美景慰藉自己衰老之心,还希望他不要着急,慢慢创作,既表达对郭熙的期待,也流露出自己的心境。
4. 作品点评
在结构方面,诗中交织着苏轼与郭熙画的关联、苏辙自身与郭熙画的联系,以及他与苏轼的深厚情谊,内涵丰富。黄庭坚巧妙地以郭熙画作所蕴含的高洁旷远情趣为核心,这不仅是画作的灵魂所在,更是他与苏轼情谊的共通之处,精准地抓住了命意的关键。开篇从苏轼对郭熙画的反应切入,末尾落到自己对郭熙作画的期待,中间着重描绘郭熙画作内容以串联起前后。行文看似顺叙,却在多处运用逆笔,使得诗势如蜿蜒巨龙,看似中断却又紧密相连,跌宕起伏间尽显章法之妙。从韵律来看,此诗用韵极为讲究。采用宽平之韵,严格遵循七言诗四句一转韵、平仄交替互押的规则。开篇四句运用平声删韵,音韵舒展、清亮悠扬,恰如其分地烘托出苏轼观赏画作时那洒脱旷逸的心境。接下来四句转用上声阮韵,其音调上扬且婉转,与郭熙画作所营造的悠远意境相得益彰,让读者仿若置身于画境之中,感受其清远之美。当诗意从观画过渡到思乡时,陡然转至平声阳韵,音韵如洪钟鸣响,有力地传达出画境在诗人内心引发的强烈共鸣与震撼。诗末一段转入声质韵,短促的节奏恰似诗人急切渴望家乡山水的焦灼心声。韵脚音质的显著变化,以及对古诗韵意不双转手法的巧妙运用,在古朴而峭拔的音律中,隐隐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抑郁与惆怅。韵律从舒缓清远逐渐过渡到峭折不平,完美地映照出诗人观画过程中情绪的起伏变化。在语句上,黄庭坚展现出了高超的功力。像“郭熙官画但荒远,短纸曲折开秋晚”,短短两句,却将郭熙画作的风格与画面蕴含的秋日晚景,以曲折含蓄的方式精准表达,含意丰富。而“但熙肯画宽作程,十日五日一水石”,则巧妙点化,表达出对郭熙精心创作的期待。从全诗来看,前后两部分的语句风格峭拔、豪迈刚健,尽显气势;而诗中“江村烟外雨脚明,归雁行边余叠巘”这两句,描绘出江村烟雨朦胧、归雁与山峦相映的画面,明丽而清秀,灵动摇曳,为全诗增添了一抹别样的温婉妩媚,使整首诗在风格上刚柔并济,变化神奇。
上一篇:宋·黄庭坚《题东丁水》
下一篇:宋·黄庭坚《归田乐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