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十日雨沾衣":在山中行走了十天,雨水一直沾湿着衣裳,
"幕阜峰前对落晖":在幕阜峰前,我面对着落日的余晖。
"野水自添田水满":野外的水自然而然地使田间的水变得满溢,
"晴鸠却唤雨鸠归":晴天的鸠鸟却在呼唤着雨天的鸠鸟归来。
"灵源大士人天眼":灵源大士具有超凡的智慧如同人天眼,
"双塔老师诸佛机":双塔老师深谙诸佛的玄机。
"白发苍颜重到此":我已经是白发苍苍、容颜老去,再次来到这里,
"问君还是昔人非":想问一问你,还是从前的那个人吧。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写作手法
对偶:“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山行十日雨沾衣,幕阜峰前对落晖”等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野水”对“田水”,“晴鸠”对“雨鸠”,“山行”对“幕阜峰前”等,词性相对,结构整齐。使诗歌在形式上具有美感,增强了节奏感,同时生动地描绘出田园的景象和旅途的情景,展现了作者的观察力和语言驾驭能力。景物描写: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景物描写。“山行十日雨沾衣,幕阜峰前对落晖”描绘了作者山行时的天气和在幕阜峰前看到的落日景色,营造出一种旅途的氛围。“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细致地描写了野外和田中水位的变化以及鸠鸟的活动,展现了乡村的自然景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旅途所见的生动画面。用典:“灵源大士人天眼,双塔老师诸佛机”运用了与佛教相关的典故。“人天眼”“诸佛机”等词语暗示了灵源大士和双塔老师在佛法上的高深造诣,通过用典,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对二人的赞美和敬仰之情,使诗歌更具深度和韵味。
2. 分段赏析
《自巴陵略平江临湘入通城无日不雨至黄龙奉谒》首联开篇即点明作者山行多日,一直被雨水打湿衣裳,生动地描绘出旅途的艰辛。“幕阜峰前对落晖”则写在幕阜峰前,作者看到了落日的余晖,“对落晖”三字营造出一种孤独又略带沧桑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也暗示了旅途的阶段性和环境的变化。颔联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乡村景象。野外的水自然地流入田间,使田水变满,展现了自然的和谐与生机。“晴鸠却唤雨鸠归”通过对鸠鸟的描写,晴鸠呼唤雨鸠归来,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可能暗示着天气的变化或一种自然的规律,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颈联由前面的旅途景色描写转向对人的赞美。灵源大士被赞为人天眼,意味着其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洞察力;双塔老师被称为深谙诸佛机,突出了其在佛法上的高深境界。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二人的敬重和推崇,也体现了作者对佛法的兴趣和追求。尾联作者感慨自己已经白发苍颜,再次来到这里,不禁询问友人是否还是从前的那个人?此一回答既充满感慨,而又包含佛理。今人非旧人,今非昔比,固然有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沧桑之感,但也有追求理想,坚持人格的坚贞之情,这既是将佛理赋予了现实的、积极的精神。这一联将作者的情感推向高潮,余味悠长,引发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