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毛秀兮水清":溪边的水草长得鲜嫩秀美啊,溪水清澈,
"可饭羹兮濯缨":这溪水既可以用来做饭煮羹啊,也能用来洗涤冠缨,
"不渔民利兮又何有于名":我不谋取民众的利益啊,又怎会去追求那虚名呢。
"弦琴兮觞酒":我抚琴弹奏啊,又举杯饮酒,
"写溪声兮延五老以为寿":把溪水流动的声音记录下来啊,邀请五老来接受我的祝寿之礼。
"蝉蜕尘埃兮玉雪自清":我就像蝉蜕去尘埃一样远离世俗的污浊啊,自身如玉雪般纯洁清白,
"听潺湲兮鉴澄明":聆听那溪水潺潺流淌啊,映照出内心的澄澈光明。
"激贪兮敦薄":我要激发贪婪之心啊,敦促浅薄之行,
"非青蘋白鸥兮谁与同乐":若不是那青蘋、白鸥这类纯净之物啊,我又能和谁一同欢乐呢。
"津有舟兮荡有莲":渡口有船啊,水中荡漾着莲花,
"胜日兮与客就闲":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啊,和客人一同享受闲适。
"人闲拿音兮不知何处散发醉":人们听到悠扬的声音啊,却不知道我散发醉酒在何处,
"高荷为盖兮倚芙蓉以当伎":以高大的荷叶当作伞盖啊,倚靠着芙蓉当作歌舞伎。
"霜清水寒兮舟著平沙":秋霜清冷、水也寒冷啊,小船停靠在平坦的沙滩上,
"八方同宇兮云月为家":天地四方同处一片苍穹之下啊,我把云月当作自己的家。
"怀连城兮佩明月":我怀揣着价值连城的美玉啊,身上佩戴着明月,
"鱼鸟亲人兮野老同社而争席":鱼鸟都亲近我啊,和乡野老人一同参加社祭、争抢席位。
"白云蒙头兮与南山为伍":白云笼罩在我的头顶啊,我与南山相伴为伍,
"非夫人攘臂兮谁余敢侮":若不是那志同道合之人挥舞手臂啊,谁又能让我感到畏惧呢。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骚体咏怀诗。诗中描绘了濂溪清澈秀美的自然景色,体现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表达了不追逐名利、淡泊洒脱的人生态度,流露出对与自然为伴、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志同道合之人同乐的期盼。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诗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蝉蜕尘埃兮玉雪自清”引用“蝉蜕”典故,如《史记》以蝉蜕壳喻屈原摆脱世俗污浊。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如蝉蜕壳般摆脱尘世纷扰,内心纯净清白,坚守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
3. 分段赏析
“溪毛秀兮水清,可饭羹兮濯缨,不渔民利兮又何有于名”,开篇描绘濂溪景色,溪边水草秀美,溪水清澈。此景不仅可用来做饭煮羹、洗涤冠缨,更衬托出诗人不追逐民众利益、淡泊名利的心境,借景抒情,奠定全诗超脱世俗的基调。“弦琴兮觞酒,写溪声兮延五老以为寿。蝉蜕尘埃兮玉雪自清,听潺湲兮鉴澄明”,诗人抚琴饮酒,将溪声记录下来为五老祝寿。“蝉蜕尘埃”把自己比作蜕壳的蝉,远离尘世污浊,“玉雪自清”以玉雪自喻高洁,听溪水潺潺,映照出内心的澄澈,展现其高雅情趣与纯净品格。“激贪兮敦薄,非青蘋白鸥兮谁与同乐。津有舟兮荡有莲,胜日兮与客就闲”,诗人希望激发贪婪之心、敦促浅薄之行,表达对社会道德的期许。而能与自己同乐的,唯有青蘋白鸥这类纯净之物。渡口有船,水中荡着莲花,在美好的日子里与客人一同享受闲适,体现对自然闲适生活的喜爱。“人闻拿音兮不知何处散发醉,高荷为盖兮倚芙蓉以当伎”,人们听到悠扬之声,却不知诗人散发醉酒于何处。以高大的荷叶为伞盖,倚靠芙蓉当作歌舞伎,描绘出一幅超脱尘世、自由自在的画面,凸显诗人洒脱不羁的形象。“霜清水寒兮舟著平沙,八方同宇兮云月为家。怀连城兮佩明月,鱼鸟亲人兮野老同社而争席”,秋霜清冷、水寒,小船停靠在平沙上,诗人以天地为家,云月作伴。“怀连城”“佩明月”象征内心的高洁与富有。鱼鸟亲近,与乡野老人同社争席,表现出与自然、百姓和谐相处的状态。“白云蒙头兮与南山为伍,非夫人攘臂兮谁余敢侮”,白云笼罩头顶,与南山相伴,体现出诗人远离尘嚣、遗世独立的姿态。最后一句表明,若不是志同道合之人,谁又能让自己感到畏惧呢,进一步强调其坚守自我、不屈从于世俗的精神。
4. 作品点评
黄庭坚在诗序中以“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对周敦颐作出评价,这一评价被2025年学者认为是解读本诗中心思想的重要依据。诗中诸如“白云蒙头兮与南山为伍”等语句,生动彰显出江西诗派“点铁成金”的独特创作理念,于平凡意象中淬炼出非凡诗意。自宋代以降,这首诗凭借“杂言体式下自由奔放的抒发”以及“儒家意象的精妙融合铸就”,始终备受学界瞩目。
下一篇:宋·黄庭坚《王厚颂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