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竹能吟水底龙":蕲竹制成的笛子,其声清越,仿佛能引动水底的蛟龙吟唱。
"玉人应在月明中":那吹笛的佳人,好似置身于皎洁的月光之下,带着不染尘俗的仙气。
"何时为洗秋空热":何时才能让这笛声涤尽秋日的酷热,
"散作霜天落叶风":化作深秋霜天里吹落枯叶的清凉之风。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前两句从实景切入,以“蕲竹能吟水底龙”描摹笛声穿透水波的清越质感,后两句则通过“洗秋空热”“霜天落叶风”转入虚境,将笛声的清凉感升华为对秋风的向往。用典:诗中“蕲竹”暗含对湖北蕲春名竹的典实引用,而“玉人”则化用《世说新语》中“玉山倾倒”的典故,喻指吹笛者风姿超逸。对比:首句“水底龙吟”的激昂与次句“月明玉人”的静谧形成对比,后两句则以“秋空热”与“霜天风”的冷热反差,凸显笛声消解暑气的神奇力量,强化诗歌的戏剧性。比喻:以“玉人”喻吹笛者,既赞美其技艺如玉般珍贵,又暗含“广寒宫仙子”的神话联想,赋予场景超凡脱俗的仙气。设问:末两句以问句收束,将答案隐含于“散作霜天落叶风”的意象中,引发读者对艺术与自然关系的无限遐想。
2. 分段赏析
开篇从“蕲竹”这一具体物象切入,以“龙吟”的磅礴意象打破暑日沉闷,将笛声的震撼力与自然神力勾连,既写实(笛音清亮)又超现实(引动潜龙),为全诗奠定奇幻基调。第二句由声及人,从听觉转向视觉。“玉人”与“月明”相映,营造出空灵缥缈的意境,仿佛吹笛者非俗世凡姝,而是月宫仙子临凡。笛声的清凉与月色的寒辉交融,进一步强化消暑主题。第三句由前两句的沉浸式听笛,转为直抒胸臆的渴盼。“洗”字暗含道家“涤除玄览”的哲学意味,既写暑热需消解,亦隐喻心境需净化,体现宋诗“以理入诗”的特色。结句收束于超现实的想象,笛声不再局限于消暑,而是升华为季节更迭的推手。“霜天落叶”的肃杀与开篇“水底龙吟”的激昂形成张力,在清凉中透出苍劲,契合黄庭坚“瘦硬奇崛”的诗风。
上一篇:宋·黄庭坚《思亲汝州作》
下一篇:宋·黄庭坚《南乡子·未报贾船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