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ài
yùn
yóu

朝代:宋作者:黄庭坚浏览量:1
xiǎng
jiàn
dān
xié
shǒu
xiān
qīng
shān
sāng
zhè
mào
hán
yān
lín
duò
qiān
bào
zēng
rén
shàng
jiǔ
tiān
fēng
zhī
xiǎo
xuě
shuāng
nìng
jūn
zhēng
nián
shí
què
lùn
qīng
zūn
jiǔ
shēng
shèng
diān

译文

想到苏耽这与我携手相好的仙人,身处青山之中,桑柘树笼罩在寒烟里。刚落地的骐骥就想着驰骋千里,而虎豹般的奸佞小人厌恶贤能之人高升。在风雨中鸡依然知晓报晓,雪霜又怎会与寿命短暂的菌去争长短。什么时候能与你相聚,把酒长谈,纠正儒生自认为圣明的偏执呢。

逐句剖析

"想见苏耽携手仙":想到苏耽这与我携手相好的仙人,

# 苏耽:传说中汉末的仙人。旧诗中常以同姓的古人来相比况,这里以苏耽比苏辙。

"青山桑柘冒寒烟":身处青山之中,桑柘树笼罩在寒烟里。

# 柘:亦名黄桑,叶可饲蚕。

"麒麟堕地思千里":刚落地的骐骥就想着驰骋千里,

# 骐驎:良马,千里马,比喻贤人志士。麒麟:一作骐驎。

"虎豹憎人上九天":而虎豹般的奸佞小人厌恶贤能之人高升。

# 九天:天空,极言其高。,虎豹:指守卫天门的猛兽,比喻朝廷中掌权的坏人。

"风雨极知鸡自晓":在风雨中鸡依然知晓报晓,

# 风雨极知鸡自晓:《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毛诗序》认为这有“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之意。

"雪霜宁与菌争年":雪霜又怎会与寿命短暂的菌去争长短。

# 宁:岂。

"何时确论倾樽酒":什么时候能与你相聚,把酒长谈,

# 确论:精确的议论。

"医得儒生自圣颠":纠正儒生自认为圣明的偏执呢。

# 自圣颠:自注:出《素问》。把自己当成是圣人的颠狂病。《难经·五十九难》:“狂颠之病,何以别之?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贵,倨也;妄哭好歌,乐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再次韵寄子由》乃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精心创作的七言律诗。首联诗人以苏耽比苏辙,称其为仙,足见对苏辙人品的赞誉,又描绘苏辙隐居之处青山环绕、桑柘笼罩寒烟,暗示其生活清寒,也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颔联巧用比喻,以“骐驎”喻苏辙,赞其生来志向远大,如骐骥渴望驰骋千里;“虎豹”喻奸佞小人,表达对苏辙受小人嫉妒、不被重用的愤懑。颈联化用《诗经·郑风·风雨》与《庄子·逍遥游》典故,借“鸡晓”表明即便身处逆境,也要坚守本心,以“松柏”和“朝菌”对比,劝勉苏辙不必与小人争短长。尾联诗人以幽默诙谐之语,表达希望与苏辙相聚倾谈,共同探讨如何摆脱“自圣颠”,实则是对二人境遇的无奈自嘲与对现实的不满。​诗人丰富典故,以古喻今,展现了黄庭坚与苏辙志同道合的深厚情谊,既有对苏辙的赞美、宽慰,又蕴含对奸佞当道的批判,情感复杂而深沉,体现了黄庭坚诗歌雄奇奔放又含蓄蕴藉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在北宋元丰四年(1081),黄庭坚离开京城,前往吉州太和(现今江西泰和)出任县令一职。此前一年,也就是1080年,北宋文坛掀起一阵惊涛骇浪——“乌台诗案”爆发。这一事件犹如一记重锤,重重地砸在了黄庭坚亲如师友的苏轼身上。苏轼因诗获罪,无奈之下被贬谪至黄州,从此开启了一段艰难的谪居生活。而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也未能幸免于这场风波,受到兄长牵连,被贬到筠州(今江西高安),担任监管盐酒税这样的基层小官,处境颇为窘迫。 黄庭坚的兄长黄大临,字元明,与苏辙交情匪浅。面对苏辙的遭遇,黄大临深感不平,于是挥笔作诗,以此劝慰苏辙。在他的诗中,“钟鼎功名淹管库,朝廷翰墨写风烟”两句,将苏辙本应有的辉煌仕途与当下被埋没于管库的现实相对比,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对苏辙境遇的不满与惋惜。黄庭坚有感于此,也紧跟兄长脚步,依照黄大临的诗韵,接连创作了数首诗寄给苏辙。其中,《再次韵寄子由》便是饱含深情与关切的一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赠友题材诗。介绍了黄庭坚创作此诗寄给苏辙的缘由与内容。描绘了苏辙隐居处寒烟笼罩的景象,体现了苏辙志向远大却遭小人嫉恨的处境,营造出一种既充满对友人的关切,又带有对现实无奈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苏辙人品的高度赞誉,对其怀才不遇的愤懑,以逆境中坚守本心的劝勉,以及渴望相聚共抒胸臆的期盼,同时抒发了对现实中奸佞当道的批判与对自身及友人境遇的无奈自嘲,展现出二人志同道合的深厚情谊与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世界。

2. 写作手法

用典:“想见苏耽携手仙,青山桑柘冒寒烟”中运用苏耽成仙的典故。传说苏耽在橘井泉边得道成仙,此处以苏耽喻苏辙,想象苏辙如同苏耽般超凡脱俗,身处青山寒烟环绕、桑柘丛生之地,暗示苏辙远离官场纷扰,过着隐居般的生活,丰富诗歌内涵,使表达更委婉含蓄。比喻:“骐驎堕地思千里,虎豹憎人上九天”中以“骐驎”比喻有志向、有才能之人,“骐驎堕地思千里”表明即使是刚落地的骐骥也心怀驰骋千里的志向,象征苏辙等有志之士渴望施展抱负;以“虎豹”比喻朝中奸佞小人,“虎豹憎人上九天”是说这些小人厌恶贤能之人高升,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政治环境的险恶,突出了小人对君子的排挤,增强诗歌表现力。象征:“风雨极知鸡自晓,雪霜宁与菌争年”中“鸡”在风雨中依然能报晓,象征君子在艰难困境中坚守自我、保持清醒;“菌”寿命短暂,与雪霜相比,无法长久,象征那些目光短浅、在恶劣环境中难以长久的小人。通过象征手法,鲜明地对比出君子与小人的不同特质,强化诗歌主题。直抒胸臆:“何时确论倾樽酒,医得儒生自圣颠”中直接表达出诗人渴望与苏辙相聚,把酒长谈,探讨问题,解决儒生自认为圣明而产生的偏执之病。直抒胸臆,真切地展现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与友人深入交流的期待,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诗人别出心裁,从苏辙的角度切入,将苏辙比作汉末于马岭山羽化成仙的苏耽。“携手”一词,生动展现出黄庭坚与苏辙亲如手足的情谊。“桑柘成林”描绘出隐居之地四周青山环绕、树木茂密的景象,“寒烟”则为画面增添了一丝朦胧与清冷,不仅暗示了苏辙生活的清苦,更衬托出其品性的高洁。短短几句,便将苏辙的高尚人品与现实处境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颔联运用骐骥、雄鸡、虎豹等意象,构成两组在品格、志趣上截然不同的比喻。骐骥与雄鸡象征贤能之士与心怀壮志之人,诗人化用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诗意,盛赞苏辙即便身处困境,壮志依旧不减。而虎豹则比喻奸佞邪恶之徒,下句浓缩《楚辞・招魂》内涵,为苏辙遭受小人迫害、抱负无法施展而深感惋惜。此联表面写苏辙,实则暗指自己,深刻表明二人有着共同的理想追求和相似的坎坷遭遇,是志同道合的知己,呼应首联“携手”之意。​颈联巧妙融入《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意境,借用《庄子・逍遥游》中“朝菌不知晦朔”的典故,向苏辙传递坚定信念。尽管当下环境恶劣,风雨交加,但他们应如守时报晓的雄鸡,奋勇拼搏,完成使命,而不应与朝菌般靠运气得势的小人计较得失。这既是对友人的鼓励,也是诗人对自己的鞭策,展现出封建社会正直知识分子坚守理想、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尾联以设问形式收束,将前文对理想的执着、对权贵的不屑等情感称作“自圣颠”,看似以退为进的诙谐调侃,实则蕴含着深沉的激愤。这种表达深刻揭示出诗人与苏辙不被执政者理解的无奈,进一步凸显时代给他们心灵造成的巨大创伤,使全诗情感达到高潮,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全诗巧妙运用了形象鲜明的典故,搭建起诗人与苏辙心灵沟通的桥梁。通过新颖刚健、富有力量感的语言,精准地抒发了丰富而复杂的内心情感。诗中虽含讽喻之意,却并非直白显露,而是含蓄委婉;在结构上严谨有序,却又不失灵动,毫无呆板之感,充分彰显了黄庭坚高超的诗歌创作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中四句妙绝天下,黄诗所以不朽,全赖此等。

清文学家吴汝纶《唐宋诗举要》卷六引

# 中间四句是苦炼出来的精彩句法。

现代诗人潘伯鹰《黄庭坚诗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僧景宗相访寄法王航禅师》

下一篇:宋·黄庭坚《次韵德孺惠贶秋字之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