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ǎn
jiàng
chún
·
·
shū

朝代:宋作者:黄庭坚浏览量:1
shū
tóu
wèn
西
lái
yàn
shì
qíng
mèng
huàn
zuò
guān
tàn
rén
shēng
fēn
cháng
xiāng
bàn
róng
suī
yuǎn
niàn
zhōng
xiāng
jiàn
tuō
yàn

译文

好些日子没有收到你的书信,抬头想问问那从西边飞来的燕子。这人间的世态人情啊,终究像一场幻梦。我不过是又一次这样感慨着罢了。回头看自己的人生,分离与相聚总是各占一半。你虽远在他方。但在我心里,早已与你常见面、常相念。不必再托那鱼雁传书,寄去千言万语。

逐句剖析

"几日无书":好些日子没有收到你的书信,

"举头欲问西来燕":抬头想问问那从西边飞来的燕子。

"世情梦幻":这人间的世态人情啊,终究像一场幻梦。

"复作如斯观":我不过是又一次这样感慨着罢了。

"自叹人生":回头看自己的人生,

"分合常相半":分离与相聚总是各占一半。

"戎虽远":你虽远在他方。

"念中相见":但在我心里,早已与你常见面、常相念。

"不托鱼和雁":不必再托那鱼雁传书,寄去千言万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点绛唇·几日无书》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创作的一首词作。此词上片写久未收到书信的寂寥,借问询西来之燕表达对远方音讯的期盼,并由此引发对世事如梦幻般无常的深沉感慨;下片自叹人生聚散离合本是常态,纵然征戍之地遥远难及,但深切的思念存于心中,无需依赖鱼雁传书亦能时时相见。全词以质朴凝练的语言和含蓄隽永的笔触,抒发了词人在离索中对人生际遇的深刻体悟以及对远方之人深挚而内敛的思念之情,展现了其淡泊世事、珍重情谊的内心世界,情感真挚,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片首句“几日无书,举头欲问西来燕。”开篇直陈“几日”没有收到书信,点明思念的缘起和时间的流逝。词人因盼信不得,情急之下“举头”想要询问从西方飞来的燕子。“欲问”二字极为传神,生动刻画出词人盼信心切、近乎痴望的情态。明知燕子不通人语,却仍情不自禁地想要询问,将那种无处倾诉、渴盼音信的焦灼与孤寂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通过细节动作描写和心理暗示,赋予燕子以传递信息的象征意义,以看似无理之举动表达极其合理之深情,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思念之苦。“世情梦幻。复作如斯观。”由盼信不得的失落,词人联想到人生的无常与世事的虚幻,感慨世事如同梦幻般难以捉摸,“梦幻”是核心意象,直指词人对世情本质的认知——虚幻、易变、不可把握。“复作”二字表明这种感慨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久积于心、反复印证的人生体验,带有深沉而无奈的沧桑感。此句为全词情感基调的重要转折点,从具体的思念宕开一笔,上升到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以“梦幻”作比,简洁有力地概括了词人对世事无常的深刻体悟,为下文的“分合”之叹埋下伏笔。下片“自叹人生,分合常相半。”词人转而自我叹息,感慨人生的常态就是聚散离合,并且往往是分离与聚合各占一半。“自叹”流露出深沉的无奈与感伤。“分合常相半”是对人生际遇的高度凝练和总结。“常”字强调这是普遍规律,“相半”则带有一种近乎宿命的平静接受,但这种平静下蕴含着深刻的悲凉。此句承接上句的哲理思考,更具体地聚焦于“人生”的聚散主题,语言简练,意蕴深远。“戎虽远。念中相见。”“戎”指代远方的友人“虽远”承认了距离的遥远。然而,词人笔锋一转,强调即使相隔万里,彼此也能在思念中相见。“虽远”与“念中相见”形成强烈转折。“念中”是核心,点明相见的方式是心灵层面的思念与想象。这超越了空间的阻隔,透露出深挚的情谊和慰藉。“不托鱼和雁。”“不托”二字斩钉截铁,是词人经过前面情感起伏后得出的结论。它并非真的不需要书信,而是强调精神上的“念中相见”已足以慰藉心灵,超越了依赖书信的层次,甚至带有一丝看透世情后的洒脱或无奈的自解。此句为全词收束,再次回应开篇的“几日无书”。“不托”既是对“欲问燕”的否定性回应,也是对“念中相见”的肯定和升华。运用鱼雁传书的典故并以否定形式表达,构思巧妙,语意含蓄,余韵悠长。既表达了深挚情谊的精神力量,也可能暗含了对世事阻隔、音信难通现实的更深层无奈与豁达。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渔家傲·三十年来无孔窍》

下一篇:宋·黄庭坚《瑶台第一层·阆苑归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