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无孔窍":灵云三十年来茫昧混沌,
# 孔窍:心。典出《庄子》“僬忽凿窍”之寓言。据《淮南子》:“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
"几回得眼还迷照":几番出入于迷悟之间。
# 得眼:盲而重见光明。比喻由迷昧而醒悟。
"一见桃花参学了":最后一见桃花终于参悟。
# 了:完成。
"呈法要":得到了佛法真谛,
# 呈法要:得佛法之要谛。
"无弦琴上单于调":在未上弦的琴上弹奏《单于调》。
# 单于调:曲调名。,无弦琴:未上弦的琴。
"摘叶寻枝虚半老":灵云为求“悟”的境界,历经曲折,虚度了半辈子,
"拈花特地重年少":人们应以此为鉴,趁着年少及早悟道。
"今后水云人欲晓":岂但见花能悟道,天地万物,流水行云无不蕴藏着道机禅理,
# 水云:原指行脚僧,因其踪迹如行云流水而得名。此指禅僧。
"非玄妙":参禅学佛实非高不可攀之事,
"灵云合破桃花笑":灵云三十年方悟道,真该见笑于桃花了。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富含禅理的词。介绍了南岳临济宗福州灵云志勤和尚参禅悟道的事迹,描绘出灵云三十年修行中历经迷茫,直至见到桃花才恍然大悟的过程,体现出参禅之路的艰辛与顿悟的奇妙。
2. 写作手法
用典:“一见桃花参学了”用了灵云志勤禅师见桃花悟道的典故,以古喻今,表明自己的悟道契机,增添词的文化底蕴与禅意。比喻:“无弦琴上单于调”将领悟的佛法比作在无弦琴上弹奏出的单于调,形象地表现佛法的精妙与难以言说,使抽象的禅理变得具体可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三句,描绘了灵云三十年来处于混沌迷茫之中,屡次在觉悟与迷失之间徘徊。直到某日,他偶然见到桃花,方才真正参透禅机。这里以灵云的经历比喻他三十年来的不彻不悟。“得眼迷照”意指灵云几次看似接近觉悟,却最终又陷入迷惘。佛家有“五眼”之说,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其中,肉眼和天眼只能见世间虚幻之象,唯有慧眼和法眼方能洞察事物的本质。因此,这里的“眼”应指慧眼或法眼。“参学了”中的“了”,意为“完成”。后两句则展现了灵云参悟后的境界。“呈法要”即得佛法的真谛。“无弦琴”借用陶渊明的典故:“(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萧统《陶靖节传》)。黄庭坚以此比喻,阐释了“至法无法”的禅理。下片由灵云之事引发感慨,重点阐扬的仍是“顿悟”之说。在黄庭坚看来,灵云三十年的蹉跎实无必要,因为他的顿悟之中仍带有“渐悟”的痕迹。诗的最后一句揭示的是一种纵横自如、纯任本然的境界,意在说明真正的悟道应是自然而然的,无需刻意追寻。
4. 作品点评
这首《渔家傲》巧妙地将禅家话语融入词作之中,以此增添词所蕴含的理趣。词中所讲述的,乃是南岳临济宗福州灵云志勤和尚的相关事迹。
上一篇:宋·黄庭坚《维摩诘画赞》
下一篇:宋·黄庭坚《点绛唇·几日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