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夜半持山去":不知是谁,在半夜偷偷地把山搬走,
# 持山去:这里指异石为人取去。
"顿觉浮岚暖翠空":突然觉得浮动的林雾、青翠的山色都顿时消失不见了。
# 空:指这一切突然消失。,暖翠:天晴时青翠的山色。,浮岚:山中飘浮的云气。
"试问安排华屋处":不妨想一想,与其把这奇石放置在豪华的房子里,
"何如零落乱云中":还不如让它零落在云山之中好一些。
"能回赵璧人安在":能完璧归赵的人,如今又在哪里呢?
# 赵璧:赵惠文王得和氏璧,秦昭王诈许以十五城易璧,蔺相如自愿奉璧前往,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已入南柯梦不通":过去的事情如同梦境一般。
"赖有霜钟难席卷":值得庆幸的是,有石钟山在,难以席卷而去,
# 霜钟:指江西湖口的石钟山。苏轼考察其由来,写了《石钟山记》。
"袖椎来听响玲珑":还是带个槌子去敲敲,听听它发出的清越的响声吧。
# 袖椎:衣袖里藏着椎子。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黄庭坚饱创作的一首伤悼亡友的七言律诗,其以独特视角与精妙手法,借异石之事,将对苏轼的怀念、对其命运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完美融合。
2. 写作手法
象征:全诗以“壶中九华”这块奇石象征苏轼,将奇石的经历与苏轼一生的跌宕起伏相呼应。奇石被盗走,失去原有的光彩与安稳,如同苏轼在仕途上屡遭贬谪,命运波折,从荣耀走向落寞,以此隐喻苏轼的人生境遇,使抽象的命运变得具体可感。用典:“能回赵璧人安在”一句,借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含蓄地表达出对苏轼离世的悲痛和对其坎坷一生的惋惜,借典故抒发深沉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情感深度。对比:“试问安排华屋处,何如零落乱云中”,将奇石被安置在华屋的安稳与流落乱云的飘零进行对比,这一对比不仅展现了奇石不同的生存状态,更暗指苏轼人生中顺境与逆境的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强化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突出了主题。
3. 分段赏析
首联:“有人夜半持山去”,一个“持”字生动地描绘出奇石被神秘夺走的情景,营造出奇幻而令人惊愕的氛围。“顿觉浮岚暖翠空”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失落感,“浮岚暖翠”本是奇石所呈现出的美好、温润的意境,象征着苏轼曾经拥有的美好时光与荣耀。然而,随着奇石被盗,这一切瞬间化为乌有,就像苏轼的人生突然遭遇重大变故,命运急转直下。此联通过对奇石被盗这一事件的描写,为全诗奠定了悲伤、怅惘的情感基调,同时巧妙地引出对苏轼命运的联想。颔联:诗人在此发出疑问,将奇石放置在华屋中与零落在乱云间,哪种境遇更好呢?看似在探讨奇石的安置问题,实则是对苏轼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华屋象征着苏轼在仕途顺遂时身处高位的状态;而乱云则寓意着他被贬谪后漂泊不定的生活。这一联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对奇石遭遇的描述转向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使诗歌的内涵得以深化。颈联:运用“完璧归赵”的典故,诗人发出“能回赵璧人安在”的悲叹,当年蔺相如能成功将和氏璧带回赵国,可如今能保护苏轼的人却已不在。“已入南柯梦不通”,将苏轼的一生比作一场南柯梦,如今梦已醒,一切都无法再挽回。这一联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苏轼离世的悲痛之情,同时也感慨世事如梦,人生虚幻无常。尾联:此联笔锋一转,展现出一种豁达的态度。“赖有霜钟难席卷”,霜钟象征着永恒不变的自然之物。“袖椎来听响玲珑”,诗人决定带着槌子去聆听霜钟清脆的声响,从自然中寻求慰藉和力量。这一联在情感上实现了从悲痛到豁达的转变,体现了诗人在面对生死之悲时的超脱,同时也让读者在感受到悲伤的同时,也能从中获得一丝温暖与希望。
4. 作品点评
全诗结构巧妙,对仗工整,韵律优美。苏轼的离世对黄庭坚而言,无疑是巨大的精神创伤,失去这位志同道合的友人,黄庭坚内心悲痛万分。此诗便是这种深厚情感的寄托,以石喻人,把苏轼一生的坎坷与奇石的波折紧密相连,让人深刻体会到两人之间患难与共、惺惺相惜的真挚情谊。正如黄庭坚在其他诗作中多次提及苏轼,“德人泉下梦”“东坡百世士”等,都展现出他对苏轼的敬重与怀念,而《追和东坡壶中九华》更是以独特的视角和高超的艺术手法,成为表达挚友深情的不朽篇章。
上一篇:宋·黄庭坚《老杜浣花溪图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