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ú
bāng
zhí
sòng
zǎo
méi
shuǐ
xiān
huā
shǒu
èr

朝代:宋作者:黄庭坚浏览量:1
tàn
qǐng
dōng
huáng
shuǐ
biān
fēng
xiào
héng
zhī
yuān
yāng
nòng
chán
juān
yǐng
bái
kuī
níng
zhī

译文

探问司春之神东皇,春天到来的首要机密,在水边,和暖的风与日光下,梅花横斜的枝条仿佛在欢笑。鸳鸯在水面上浮动嬉戏,搅动着水中梅花美丽的倒影,白鹭专注地窥视着水中的鱼,对这眼前的景致浑然不觉。

逐句剖析

"探请东皇第一机":探问司春之神东皇,春天到来的首要机密,

"水边风日笑横枝":在水边,和暖的风与日光下,梅花横斜的枝条仿佛在欢笑。

"鸳鸯浮弄婵娟影":鸳鸯在水面上浮动嬉戏,搅动着水中梅花美丽的倒影,

"白鹭窥鱼凝不知":白鹭专注地窥视着水中的鱼,对这眼前的景致浑然不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刘邦直送早梅水仙花四首(其二)》是北宋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属于咏物诗题材。诗歌以早梅和水仙为描写对象,通过拟人手法展现初春水边的灵动生机。首句“探请东皇第一机”将花枝人格化,暗喻其争得春神眷顾的灵性;次句“笑横枝”以拟人笔法描摹花枝斜逸于水畔的姿态,呼应“风日”的和煦环境。后两句转写动态画面:鸳鸯嬉戏于花影间(“婵娟影”喻花影清雅),白鹭专注捕食却浑然不觉近旁美景,形成动静相宜的层次。全诗押支韵,语言明快,通过“笑”“窥”等动词赋予景物人情趣味,既赞美了早梅水仙的清丽风姿,又借自然生物的悠然状态传递出闲适恬淡的意趣,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观察与艺术表现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组诗写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初春。当时黄庭坚刚结束在黔州、戎州的贬谪生活,在返回途中经过荆州时第一次见到水仙花,于是创作了这首诗。诗里的“荆州今见水仙花”等句子,既描写了诗人乘船北归时亲眼所见的具体情景,也隐晦地表达了他对自己政治遭遇的感慨。刘邦直是送花给诗人的人,可能是黄庭坚的朋友。他送花这个举动,引发了诗人通过描写水仙花来抒发内心感受的创作想法。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比喻:“鸳鸯浮弄婵娟影,白鹭窥鱼凝不知”,运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将水仙花临水照影的姿态比作“鸳鸯浮弄婵娟影”“白鹭窥鱼凝不知”的生动画面,前者体现出水仙花在水中轻盈摆弄身影的娇俏,后者展现出其专注凝视水面的静谧,表达了对水仙花优美姿态的欣赏与赞美。

2. 分段赏析

首句“探请东皇第一机”以拟人手法开篇,诗人将早梅与水仙比作向司春之神“东皇”探询春日第一机密的使者。“探请”二字赋予花木灵性,暗示其早放之姿暗合天时;“第一机”则点出早春物候的珍贵,语言凝练而充满探索意味,为全诗奠定清新灵动的基调。次句“水边风日笑横枝”转入具象画面,“水边风日”勾勒出江陵临水的明丽环境,“笑”字以拟人笔法形容阳光轻拂花枝的温柔,而“横枝”既写梅枝斜逸的姿态,又暗喻其不拘常规的绽放姿态,不循规蹈矩地向上,却在横斜中自显风骨。“笑”与“横”的对照,让自然景物带上了活泼的人情味。第三句“鸳鸯浮弄婵娟影”聚焦水中动态:鸳鸯在波光中嬉戏,它们的身影与水中花枝的倒影相互缠绕。“浮弄”二字生动传神,既写鸳鸯轻划水面的悠然,又暗写花影随波摇曳的缠绵,视觉上形成花、影、鸟交织的立体画面,充满生活情趣。末句“白鹭窥鱼凝不知”以静收束全诗:白鹭专注地盯着游鱼,全然未察觉身旁花影与鸳鸯的喧闹。“窥”字精准刻画白鹭捕食时的警觉神态,“凝不知”则通过其沉浸状态,反衬出前文鸳鸯戏水、花影摇曳的热闹。这一“动中见静”的手法,既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又以白鹭的“不知”暗喻自然万物各得其乐的和谐,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喜太守毕朝散致政》

下一篇:宋·黄庭坚《老杜浣花溪图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