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èng
sòng
yán
gōng
cháo
shí
yù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dǐng
zhān
wàng
yuǎn
xiàng
què
xiàn
zhāng
xīn
hǎi
yóu
duō
nàn
zhōng
yuán
jiù
chén
shí
ān
fǎn
yǒu
jīng
lún
gǎn
zhāng
tiān
cóng
róng
jìng
sài
chén
nán
huí
běi
pěng
xīng
chén
lòu
hái
zhòu
gōng
yīng
zhuàn
chūn
kōng
liú
zhàng
shù
chóu
shā
jǐn
chéng
rén
dào
tōng
dān
jiāng
tán
yǐn
bái
píng
shēng
lǎo
shǔ
huì
guī
qín
gōng
ruò
dēng
tái
lín
wēi
ài
shēn

译文

瞻望鼎湖江山渺远,代宗即嘘法度更新。四海之零仍然多难,朝廷思念你这位旧臣。你应时而起安抚君王的忧心,从早就具有治国的才能。你慷慨奋发壮大国运,从容地平定了西蜀的边争。如今要从蜀地返回京都,去朝廷辅佐新君。夜闻漏鼓盼望天明启程,计算着入朝应在宫莺罢啭的时辰。这里空留你的用兵之术,成都人民都愁苦万分。你将行经栈道进入朝廷,我仍在江边隐居有如白苹。这辈子哪能老于蜀地?如果不死一定要回到关中跟你一样效忠朝廷。你若能登上台辅之位,危机关头切莫顾惜自身!

逐句剖析

"鼎湖瞻望远":瞻望鼎湖江山渺远,

# 鼎湖:鼎湖是黄帝升仙处。此处以黄帝的升天来说明玄宗和肃宗的去世。

"象阙宪章新":代宗即嘘法度更新。

# 宪章:法制。,象阙:指朝廷。

"四海犹多难":四海之零仍然多难,

# 多难:时祸乱未平,所以说犹多难。

"中原忆旧臣":朝廷思念你这位旧臣。

# 旧臣:严武在玄宗时已为侍御史,肃宗时又为京兆少尹兼御史中丞(时年三十二),所以称为旧臣。

"与时安反侧":你应时而起安抚君王的忧心,

# 安反侧:指平安史之乱。

"自昔有经纶":从早就具有治国的才能。

# 经纶:是用治丝的事情来比喻一个人的文武才干的。

"感激张天步":你慷慨奋发壮大国运,

# 张天步:张国运,指收复京师。,感激:奋发。

"从容静塞尘":从容地平定了西蜀的边争。

# 静塞尘:指镇守四川。,从容:有应付自如之意。

"南图回羽翮":如今要从蜀地返回京都,

"北极捧星辰":去朝廷辅佐新君。

# 北极:北极五星,其一曰北辰,是天之最尊星,《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故古人多以喻朝廷或皇帝。

"漏鼓还思昼":夜闻漏鼓盼望天明启程,

# 思昼:待旦,等天亮。用“思”字是为了调平仄。,漏鼓:漏是古代的计时器。古时官吏凌晨上朝,要先去朝房等待,时候到了,就击鼓为号,所以上朝常称为待漏或听鼓。

"宫莺罢啭春":计算着入朝应在宫莺罢啭的时辰。

# 宫莺罢啭:点明严武入朝已在夏天,宫莺都不歌唱了。鸟叫得好听叫啭。

"空留玉帐术":这里空留你的用兵之术,

# 玉帐术:古代兵家一种安营的方法,认为主帅在某月将营帐安在某个方位,敌人就无法攻破,是一种迷信。

"愁杀锦城人":成都人民都愁苦万分。

# 锦城:指成都。

"阁道通丹地":你将行经栈道进入朝廷,

# 丹地:指皇帝的宫廷,因宫廷都用红色涂饰。这是说严武入朝。,阁道:栈道。

"江潭隐白蘋":我仍在江边隐居有如白苹。

# 江潭隐白蘋:蘋(píng)通苹,苹的繁体字作蘋。此句意为杜甫在成都所居草堂,前临浣花溪,靠近百花潭。

"此生那老蜀":这辈子哪能老于蜀地?

"不死会归秦":如果不死一定要回到关中跟你一样效忠朝廷。

# 秦:此处代指长安,这是说,严武走后,自己无所依靠,隐居江潭、白蘋之间是不能长久的,如果不死,定要北归,像严武那样效忠朝廷。,会:定。

"公若登台辅":你若能登上台辅之位,

# 台辅:即宰相。台,三台,星名,又名泰阶。辅,辅佐。古人认为这颗星和宰相有天人交感的关系,宰相得人,所以用台辅作宰相的美称。

"临危莫爱身":危机关头切莫顾惜自身!

# 莫爱身:献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奉送严公入朝十韵》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送别诗。唐代宗召严武还朝,杜甫以此诗赠别这位“忘年交”。诗中,杜甫在朝廷更替、四海多难的历史背景下,表达了对严武这位文韬武略、满腹经纶的旧臣的深切期望,嘱咐他回朝担任辅弼要职时,务必克尽职守,临危不惧。杜甫运用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语言庄重典雅,情感真挚深沉。分段赏析可见,前四句写朝廷更替与国家多难,中间四句赞颂严武的才能与功绩,后两句则寄托了对友人的殷切嘱托。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性、真挚的情感和严谨的结构,展现了杜甫对国家的关切与对友人的期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奉送严公入朝十韵》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十二月,杜甫的忘年之交严武以兵部侍郎出任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镇守巴蜀期间,对杜甫的生活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与照顾。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四月,玄宗与肃宗相继去世,代宗即位后召严武回朝。同年七月,严武离开成都,杜甫感念其恩情,遂写下此诗赠别。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奉送严公入朝十韵》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描绘了朝廷更替、国家多难的背景下,严武作为文韬武略的旧臣被召回朝廷的情景,介绍了友人的重要使命与责任。诗中,杜甫嘱咐严武担任辅弼要职时务必克尽职守,不可临危惜身,体现了对友人的深切期望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2. 写作手法

比喻:“北极捧星辰”以北极星喻皇帝,众星喻群臣,赞颂严武忠心辅佐君王。“玉帐术”比喻严武镇守四川的军事才能。用典:“鼎湖”暗指黄帝升仙的传说,借喻唐代宗即位,表明朝廷更替。“南图回羽翮”化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南飞的典故,比喻严武志向远大。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朝廷更迭、国家多难之际,急需严武这样的旧臣辅佐。严武曾在玄宗朝任侍御史,肃宗朝任京兆少尹、御史中丞,功勋卓著。诗中不提朝廷而称“中原”,意在赞颂严武为众望所归,表明他的还朝是众所期盼。“与时安反侧,自昔有经纶。感激张天步,从容静塞尘”四句,赞扬严武文韬武略,满腹经纶。安史之乱后,玄宗逃往成都,肃宗即位灵武,严武辅佐肃宗,稳定局势,收复两京。后两句借用“张天步”比喻国家政局,表明严武曾激于忠愤,协助收复两京;镇守四川时,他又从容平息边疆纷争,功绩显赫。“南图回羽翮,北极捧星辰。漏鼓还思昼,宫莺罢啭春”四句,首句化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南飞的典故,比喻严武志向远大,治理四川如大鹏展翅,而今奉召回朝,又如大鹏北返。“北极”一句,以北极星喻皇帝,赞颂严武忠心耿耿,与其他大臣共同辅佐君王。“漏鼓”一句设想严武上朝情景,待漏听鼓直至天明;“宫莺”一句点明严武入朝时已至夏季,宫莺不再鸣叫。“空留玉帐术,愁杀锦城人。阁道通丹地,江潭隐白蘋”四句,写严武还朝后虽留下“玉帐术”保护成都,但百姓仍因他的离去而忧愁。后两句写杜甫自己滞留四川,心中惆怅,希望不要终老蜀地,渴望重返朝廷效力。诗的最后四句是全诗核心,也是杜甫对严武的郑重嘱咐:若回朝担任辅弼要职,务必克尽职守,不可临危惜身。全诗从多角度表达赠别之意,既赞颂严武的功绩与志向,又寄托了对友人的殷切期望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中,诗人流露出羁留四川的惆怅之情,期盼自己有生之年不至终老蜀地,渴望能重返朝廷,再度施展抱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王西斋曰:如此结句,非此公谁敢尔。

清李沂《唐诗援》

# 句句筋两,字字精神。……亦欲入朝,不徒送公也,收转前半,词高意足(“此生”四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卢世㴶曰:“此诗十韵,气象规模,与题雅称。末复嘱之日:‘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法言忠告,今人肃然。夫奉送府主,谁敢作此语,亦谁肯作此语,子美真古人也。”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此未出成都赠之也。前八句,四提召还之由。见代嬗伊始,为时艰而“忆旧臣”,郑重得体。四颂旧绩而勉新功,敲紧严公身上。中四句,叙入朝正面。后八句,从严入己。离别之情,留滞之感,责难之义,无处不到。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五之二云

# 公与严公交契厚矣,十韵不及私情,而结以“临危莫爱身”,道义之交如此。即“那老蜀”,“会归秦”,非但身谋,所期望者不小,意在言外。不言“朝廷”,而云“中原忆旧臣”,见人望所属。

清王嗣奭《杜臆》卷四云

# 张云:端严简括,排体之正。只四句,将从前、当下、才略、忠悃俱包入(“四海”四句下)。自叙亦极简切(“此身”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五言排律是唐代诗人常用的一种诗体。由于它的音律是用固定的平仄反复相问相重,同时,句法除一头一尾之外,都要对偶,比较难于处理,后人写的不多。杜甫在这种诗体上的造诣也是极其杰出的。此篇以见一斑。

近代程千帆、沈祖棻《古诗今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

下一篇:唐·杜甫《不离西阁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