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shí
shān
gǎi
qíng
xiá
xīn
tiān
kàn
shū
qiū
jiāng
shā
rén
yǒu
yuán
huī
lèi
jìn
quǎn
shū
pín
guó
chóu
méi
wài
cháng
sǔn
shén

译文

下雨时,山的形状没有改变,天睛后,峡江两岸像新劈开一般。在遥远的天边看不同的民俗,秋天的江上,思乡的愁苦摧人心肝。岸上有猿猴哀啼,我的眼泪已为它流尽,却没有像陆机那样养头黄狗,让它常为我送信回故国。愁眉双锁,故国总是看不见,这样长久歌吟,要使我的精神受到摧残。

逐句剖析

"雨时山不改":下雨时,山的形状没有改变,

# 时:一作“晴”。

"晴罢峡如新":天睛后,峡江两岸像新劈开一般。

"天路看殊俗":在遥远的天边看不同的民俗,

"秋江思杀人":秋天的江上,思乡的愁苦摧人心肝。

# 思杀人:意思是思念之情无法抑制。思:即“乡思”。

"有猿挥泪尽":岸上有猿猴哀啼,我的眼泪已为它流尽,

"无犬附书频":却没有像陆机那样养头黄狗,让它常为我送信回故国。

# 附:一作“送”。

"故国愁眉外":愁眉双锁,故国总是看不见,

# 愁眉外:自己为思乡而愁苦,但故乡却不能看见。,故国:指洛阳。

"长歌欲损神":这样长久歌吟,要使我的精神受到摧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雨晴》是唐代杜甫大历元年秋于夔州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人看到雨后初晴的秋江风光,思乡的心激荡不已。诗人身处遥远的天边,感受与中原迥然不同的风俗,同时秋水迢迢,故乡渺渺,这种空间上的距离和时间上的流逝,让诗人心中充满了愁绪和无奈。诗中的猿鸣、泪水等意象,以及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有家难归的无奈,都透露出一种孤独和悲凉的情感。没有陆机之骏犬,而一心想着家书。洛阳就在愁眼望尽之处,有家难归,长歌当哭,心魂萦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忧愁诗。诗人看到雨后初晴的秋江风光,思乡的心激荡不已。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内心的愁绪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绘雨后初晴的秋江风光,以及青山、峡谷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凄清的氛围,以此抒发内心的思乡之情。对比:诗中通过对比雨前雨后的景象,突出了峡谷在晴光照耀下的焕然一新,同时也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愁绪和思乡之情。

3. 分段赏析

雨时山不改,晴罢峡如新。描绘了雨后山景的变幻。雨时,山峦依旧苍翠,不为雨水所改;晴后,峡谷在阳光照耀下焕然一新,如同被洗涤过一般。诗人通过对比雨前雨后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界的宁静与美丽,同时也为下文的抒情埋下了伏笔。“天路”指的是遥远的天边之路,也暗喻着诗人身处异乡,远离故土。“看殊俗”表达了诗人对异地风俗的观感,既感到新奇,又透露出一种身处异乡的孤独感。“秋江思杀人”一句,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秋天的江水悠悠流淌,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愁绪,使他思念起远方的故乡,情感之强烈,几乎到了“思杀人”的地步。猿在古诗中常被视为悲苦的象征,这里的“有猿挥泪尽”形象地描绘了猿的悲鸣,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极度悲苦和思乡之切。“无犬附书频”一句,则借用了陆机养犬寄书的典故,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无法收到家人书信的无奈和愁苦。犬在这里成为了传递家书的象征,而“无犬”则意味着信息的断绝和孤独的加深。故国愁眉外,长歌欲损神。这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内心的痛苦。故国(故乡)远在愁眉之外,意味着诗人无法回到故乡,只能远远地思念。“长歌欲损神”一句,则表达了诗人通过长歌来抒发内心的愁苦和无奈。长歌在这里成为了诗人宣泄情感的方式,但愁苦之深,几乎让诗人的精神都受到了损伤。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归》

下一篇:唐·杜甫《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