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í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xià
shān
yīn
shān
tíng
lán
qīn
niú
yáng
guī
jìng
xiǎn
niǎo
què
zhī
shēn
zhèng
zhěn
dāng
xīng
jiàn
shōu
shū
dòng
qín
bàn
fēi
kāi
zhú
yǐng
yǎn
jiàn
qīng
zhēn

译文

太阳西下,四周的山峦都笼罩在阴影之中,山间庭院里,山间的雾气渐渐弥漫进来。牛羊沿着险要的小路返回圈中,鸟雀聚集在枝叶茂密的树枝间。将星剑当作枕头枕着,收拾书籍的时候,触动了玉琴。半扇门敞开着,烛光的影子晃动着,想要关门时,却看到了清晰的捣衣石。

逐句剖析

"日下四山阴":太阳西下,四周的山峦都笼罩在阴影之中,

"山庭岚气侵":山间庭院里,山间的雾气渐渐弥漫进来。

"牛羊归径险":牛羊沿着险要的小路返回圈中,

"鸟雀聚枝深":鸟雀聚集在枝叶茂密的树枝间。

"正枕当星剑":将星剑当作枕头枕着,

"收书动玉琴":收拾书籍的时候,触动了玉琴。

"半扉开烛影":半扇门敞开着,烛光的影子晃动着,

"欲掩见清砧":想要关门时,却看到了清晰的捣衣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暝》是唐代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描写傍晚山间及庭院的环境,营造出清幽氛围;颔联刻画牛羊归、鸟雀聚的景象,展现山间生机;颈联转向人的活动,体现生活的闲适;尾联聚焦夜晚情景,延续清幽之感。此诗语言质朴自然,通过对傍晚至夜晚山间及庭院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喜爱与满足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日下四山阴,山庭岚气侵”:首联集中描写山间傍晚的环境。“日下”明确时间是太阳西落之后,“四山阴”写出太阳落山后四周山峦陷入阴影之中的状态,直接点出环境的昏暗。“山庭”将视角从远山拉近到山间庭院,“岚气”是山间特有的雾气,“侵”字赋予雾气动态,写出雾气慢慢进入庭院的过程。两句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环境的描写,营造出静谧且略带朦胧的氛围,为全诗定下清幽的基调,也自然引出下文对山间其他景象的描写。“牛羊归径险,鸟雀聚枝深”:颔联转向对山间动物的刻画。“牛羊”是乡村常见的牲畜,“归”字体现出傍晚时分它们返回的习性,“径险”则说明它们归途的小路并不平坦,这一细节既符合生活实际,又暗含乡村生活的质朴。“鸟雀”在傍晚聚集,“枝深”表明树枝茂密,为鸟雀提供了栖息之所。这两句以牛羊、鸟雀的活动,展现出山间傍晚的生机,与首联的静景相互映衬。“正枕当星剑,收书动玉琴”:颈联从自然与动物转向人的活动。“星剑”是具体的器物,“枕当星剑”描绘出人以剑为枕的动作,既展现出人物的生活状态,又透露出一种随性自在的气度。“收书”是日常行为,“动玉琴”则是收书时无意间触碰到了琴,这一细微动作能被感知,暗示了环境的安静。两句通过对人的动作和相关器物的描写,体现出山间生活的闲适。“半扉开烛影,欲掩见清砧”:尾联聚焦于夜晚的情景。“半扉开”写出门未完全关闭的状态,“烛影”则点明夜晚已至,烛光在屋内晃动,这一景象既体现出夜晚的宁静,又带有一丝生活的气息。“欲掩”承接“半扉开”,写出想要关门的动作,“清砧”即捣衣石,在此时映入眼帘,它的出现增添了生活的质朴感。这一联以具体的事物和动作,展现出夜晚山间的静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雨晴》

下一篇:唐·杜甫《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