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带还骑马":系好衣带,骑上马儿踏上归途,
# 还:回还,指归。
"东西却渡船":东西往来,最终还需渡船过河。
# 东西:瀼东、瀼西。
"林中才有地":林中才显得有片空地,
"峡外绝无天":而峡外的天空却显得格外狭窄。
"虚白高人静":高洁之人在虚静中显得格外清幽,
# 静:静穆。,虚白:《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比喻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形容一种澄澈明朗的境界。
"喧卑俗累牵":而我却被世俗的琐事所牵绊。
# 俗累牵:受俗事牵累。
"他乡悦迟暮":身处他乡,虽然对迟暮之年感到欣慰,
# 迟暮:指衰老,晚年。,他乡:异地,指夔州。
"不敢废诗篇":更不敢荒废诗书创作。
# 废:废弃。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归》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夔州瀼西果园归来的景象与感受。诗的前四句写归村之景,通过“束带还骑马,东西却渡船”“林中才有地,峡外绝无天。”展现了诗人归来的旅途与果园周围的自然环境。后四句写归村之感,“虚白高人静,喧卑俗累牵。”表达了诗人对果园幽静之境的喜爱,以及对喧嚣世俗的厌恶。最后,“他乡悦迟暮,不敢废诗篇”则反映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感,以及对诗歌创作的执着。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人通过对比“虚白高人静。”与“喧卑俗累牵。”,突出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世俗生活的喧嚣。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无奈与厌倦。借景抒情:颔联“林中才有地,峡外绝无天。”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展现了田园的开阔与宁静。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自然的亲近之情。动静结合:首联“束带还骑马,东西却渡船。”通过描写诗人归途中的动态场景,如骑马、渡船,展现了归村的过程。而颈联“虚白高人静,喧卑俗累牵。”则转为静态描写,表现了田园的宁静与内心的感慨。触景生情:诗人从田园的宁静景象中生发出对世俗纷扰的感慨。颈联“虚白高人静,喧卑俗累牵。”由田园的宁静引发出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束缚的无奈,体现了触景生情的手法。
3. 分段赏析
首联:“束带还骑马,东西却渡船。”诗人描绘了从园中返回的场景。束带骑马,体现了诗人归途中的庄重与匆忙;“东西却渡船”则点明了归途的路线,从瀼西渡船而归。这一联通过对归途的描写,为全诗奠定了行旅的基调。颔联:“林中才有地,峡外绝无天。”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展现了归途中的景色。林中平地开阔,而峡外山高天低,形成鲜明对比。这一联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三峡地带的地貌特征,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压抑与开阔。颈联:“虚白高人静,喧卑俗累牵。”诗人触景生情,感慨自身境遇。高人隐居山林,内心宁静;而自己却为俗世所累,无法摆脱喧嚣。这一联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羁绊的无奈。尾联:“他乡悦迟暮,不敢废诗篇。”诗人以诗遣怀,表达了对创作的执着。身处异乡,岁月迟暮,但诗人仍坚持创作,不敢荒废诗篇。这一联不仅是诗人对自身创作生涯的总结,也体现了他对诗歌的热爱与坚守。
4. 作品点评
《归》通过对归村之景与归村之感的描写,展现了杜甫对自然宁静之美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无奈。诗中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下一篇:唐·杜甫《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