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àn
chāng
jiā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jiàn
chāng
jiāng
shuǐ
xiàn
mén
qián
jiào
rén
huàn
chuán
wǎng
nián
guī
cài
cǎo
fēng
shā
wèi
biān

译文

建昌江水流过县门前,立马江边,派人去喊渡船。忽然感觉犹如往年回家,在蔡渡等船,风吹野草,雨打沙滩,我立马在渭河岸边。

逐句剖析

"建昌江水县门前":建昌江水流过县门前,

# 县:即建昌县,唐代属洪州,今江西永修县。,建昌江:即修水。源出江西修水县西,东流入鄱阳湖。

"立马教人唤渡船":立马江边,派人去喊渡船。

# 唤渡船:后人本白居易诗意,于此处修水岸边建唤渡亭,立石刻诗。,教:使,令

"忽似往年归蔡渡":忽然感觉犹如往年回家,在蔡渡等船,

# 蔡渡:在下邽(今陕西渭南市下邽镇),与作者故居渭村隔渭水相对,因汉代孝子蔡顺而得名。

"草风沙雨渭河边":风吹野草,雨打沙滩,我立马在渭河岸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建昌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诗人在建昌江水县门前等待渡河的场景,进而引发联想,抒发了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写作上,采用平淡质朴的语言,却营造出含蓄深远的意境。前两句直白地勾勒出“待渡图”,后两句通过联想,将思乡之情巧妙流露。该诗看似在写渡口风光,实则蕴含着诗人复杂的过往经历与思归情怀。其最大特点是出言平淡却意味深长,虽未用华丽辞藻,却能以简洁的文字触动人心,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深沉情感,展现了白居易高超的诗歌创作技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建昌江》是白居易所写。元和十二年(817年),他因公事前往江州附近的建昌江,由在渡口的所见所感创作此诗。此前,他在长安任校书郎时因母亲去世去职,于渭村生活四年,后被起用为太子左赞善大夫,却又卷入官场纷争,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仕途坎坷,这些经历也融入到了他的诗作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诗人在建昌江水县门前等待渡河的场景,勾勒出一幅“待渡图”,表达了内心深处隐藏的思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联想:第三句“忽似”引发联想,由眼前建昌江渡口联想到渭河边的蔡渡,两幅似是而非的“待渡图”交织,使诗人无限往事和归思涌上心头,巧妙地传达出其对渭村的思念。衬托:诗中“草风沙雨”所营造的色调凄迷的画面,衬托出诗人幽独凄怆的心境,以环境氛围的凄迷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怆然。

3. 分段赏析

《建昌江》前两句构建出一幅“待渡图”,一江修水横于县城边,城郭房舍倒映在清水中,尽显清幽;需唤渡船,又表明行人稀少,满是静谧。此景中,读者能感受到诗人作为江州司马待渡时的踟蹰。后两句以“忽似”转折,引出另一幅似是而非的“待渡图”,展现的是渭水与蔡渡,微风拂草、细沙铺滩、毛毛细雨,渲染出一片迷蒙。这两幅相似又不同的画面,勾起诗人无限往事与归思,“草风沙雨”的凄迷色调,衬托出他幽独凄怆的心境,委婉地表达出对渭村的思念以及对往昔闲适生活的怀念,尽显出言平淡却造境含蓄深远的风格。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表面写渡口风光,实则将诗人内心深沉的往事与思归情怀倾注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蔡渡在下邽,从此渡过渭河,便到诗人的老家;建昌江则远在贬地,与蔡渡互不相关。诗人却用“似”字将二者牵合,只叙事、写景而情寓其中,极耐寻绎。

近现代张琪《人生必读书·唐诗三百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宋之问《绿竹引》

下一篇:唐·张文规《湖州贡焙新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