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桥迸竹不依行":穿过桥身、破土而出的竹子不顺着行列生长,
"恐碍行人被损伤":担心妨碍行人而被砍伐损伤。
"我去自惭遗爱少":我离去时自愧留下的恩泽太少,
"不教君得似甘棠":不能让你像甘棠树那样被人们爱惜守护。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诗歌描绘了桥边竹子无序生长,担心其妨碍行人被损伤,又借竹子自谦离任时惠政不足,表达了对民生的关怀和离任时的复杂心绪。
2. 写作手法
用典:“不教君得似甘棠”运用了“甘棠遗爱”的典故,该典故源自《诗经》,指召公巡行时曾在甘棠树下理政,后人因怀念他而爱护甘棠树。此处诗人以甘棠树作比,自谦未能如召公般留下深厚惠政,表达了对自身政绩的反思和对百姓的愧疚之情。意象组合:“穿桥迸竹不依行,恐碍行人被损伤”,诗中“穿桥迸竹”的意象,生动展现出竹根穿透桥基、无序生长的自然形态,“穿桥迸竹”是对竹子生长状态的客观描绘,而“恐碍行人”则将视角转向民生,既描述了竹林可能损害公共设施、妨碍行人的现实,又巧妙隐喻了诗人时刻关注民生福祉的治理理念,使自然景象与人文关怀相互交融,深化了诗歌的内涵。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穿桥迸竹不依行,恐碍行人被损伤”,以写实的笔触刻画桥边之竹。“穿桥迸竹”四字,精准捕捉到竹子穿透桥基、挣脱束缚、无序生长的状态,既展现出自然生命的蓬勃,又暗含其可能对桥梁造成的潜在损害。而“恐碍行人被损伤”一句,将视角从竹的生长转向人的安危,诗人对竹子可能妨碍行人的担忧,并非单纯的草木之思,更折射出他身为地方官对民生福祉的深切关注,即便即将离任,仍牵挂着公共设施是否便民、百姓出行是否安全。后两句“我去自惭遗爱少,不教君得似甘棠”,由物及人,转入诗人的自谦与反思。“我去”二字点明离任的背景,带着对任职之地的不舍;“自惭遗爱少”则直抒胸臆,流露出诗人对自身政绩的审慎考量。此处化用“甘棠遗爱”的典故,以召公与甘棠树的典故作比,既见出诗人对古代贤吏的仰慕,也暗含着“未能如召公般留下深厚惠政”的愧疚。他将桥边竹与甘棠树对照,并非否定竹子的价值,而是借物自况,坦言自己未能让治下之物(如甘棠树般)因惠及百姓而被珍视。
上一篇:唐·白居易《正月三日闲行》
下一篇:唐·白居易《老戒》